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征用大量农村土地,从而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这些原本将土地作为生活保障和生产资料的失地农民,面临生计的“贫困化风险”。本人在参与X项目的移民安置和生计恢复工作中发现,虽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本地就业机会被提供给受影响用以帮助其恢复移民前的生活水平,但执行效果却并不理想,因此无法达到受影响人生计可持续的移民安置目标。本文以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受影响人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运用X项目中移民安置和生计恢复相关的数据,对受影响人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受影响人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理性的”受影响人以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为行动目标选择安置方式。受影响人微观层面的个人利益及其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中的资源控制程度影响着他宏观层面的有价值的资源和个人实力,此外,相关的制度和结构也对受影响人理性行动目标能否实现产生着激励或制约的作用。只有当所有类型的受影响人都得到具有长期稳定收入的安置方式时,生计可持续的移民安置目标才能实现,即实现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微观向宏观的转变。论文通过基于X项目的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受影响人的行动虽然具有目的性,但因具备极少的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无法实现生计可持续的移民安置目标;此外,X项目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限制了受影响人的理性行动目标的实现,但通过增加受影响人在生计恢复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其理性行动。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政策保障的方式使不具备劳动力的受影响人获得持续的收入来源;其次,为了在帮助具备劳动能力受影响人理性行动顺利实行,一方面,需要项目业主和地方单位通过培训提高受影响人的人力资本、通过小额信贷等方式提高受影响人的经济资本,以满足受影响人实现升级可持续所需的资源。另外一方面,需要通过建设集中安置区菜市场等的方式,培育安置区的市场氛围,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的目的。只有从保障受影响人基本生活来源、提高受影响人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这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受影响人生计可持续的安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