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过人类学影像的表征意义可以透视一个族群、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个体心理发展特征,它作为人类学研究的记录手段之一,是社会形态、国家形象建构的见证和沟通方式。随着图文对话时代的到来,图像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与文学的含糊性、暧昧性、多义性、想象性等特点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一方面影响在文学的熏陶影响下具有更加强烈的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文学在影像的支撑下更具有暗喻性和象征意义,美感和真实性增强,在表意方面的功能可以发挥地更极致。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图文时代的到来使图文对话进入人们的事业范围,因其易懂性特点也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接受。教育推动了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人们对图像的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学术氛围和理论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早期的人类学摄影作品重新获得世人的关注,庄学本边地十年少数民族影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涉及西南少数民族人类学影像仍然是作品有限,存有不少空白。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研究价值显得更为宝贵。影像真实地记录了1932年到1943年,抗日战争爆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少数民族社会。在庄学本的影像中,数量最多、质量最好、最多被后人评论的当属肖像拍摄,当观者与一幅幅肖像对话时,少数民族牧民眼中流露出来的自然、随和、快乐、释然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部分影像也成为人类学领域可信度较高、研究价值较高的一份视觉资料。从人类学体系中解读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意义和价值,目的在于透过具有艺术和研究双重价值的影像中窥探其深层次的人类学本质问题。以此为基础,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像资料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进而关注人类学影像如何面对当代,如何借助“自我与他者”、“看与被看”的文化关系理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构的良性发展。以这一思路为线索,具有跨学科研究、丰富影响阅读方式的意义。从视觉人类学的三个维度探讨影像自身的伦理价值,挖掘影像的方法论和主体性价值,探讨庄学本这些影像作品的人类学特征与内涵。在现代化语境下,人类学影像在构建国家民族形象、还原原生态文化方面具有主体性和方法论的双重价值,也可以指导人们在如今的人类学研究中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影像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人性和社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