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GFRP)层合板由于成本低廉、质轻高强、可设计性强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层间性能弱导致的分层失效严重影响了其使用寿命。由于静电纺纳米纤维膜作为次级增强体被引入复合材料层间可显著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而在近年来成为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纳米级纤维膜的引入使得液体树脂的渗流变得复杂化。为了研究层间纳米纤维膜对玻纤织物渗流特性的影响,课题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 PVAc/TiO2杂化纳米纤维膜,并引入到主增强体玻璃纤维平纹织物层间,使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表征了纳米纤维含量对玻纤织物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径向法测量了纳米纤维膜夹层玻纤织物预制体的渗透率,重点分析了纳米纤维含量对树脂在玻纤织物预制体内渗流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纤维束间的毫米尺度区域被纳米纤维膜填充而离散成微米尺度区域;预制体孔隙率及渗透率值均随着纳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纳米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预制体表现出的各向异性程度逐渐减小;树脂宏观流动前沿内部分饱和区域面积比例随纳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纳米纤维含量预制体的部分饱和区域面积比例随注入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基于对纳米纤维膜夹层玻纤织物预制体渗流特性的研究,课题进一步通过高温烧结工艺去除了附着在玻纤织物表面的PVAc/TiO2杂化纳米纤维膜的有机组分,从而制备了新型的纳米纤维结构——"龟裂" TiO2纳米纤维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纺丝前驱液用量、纺丝电压及烧结温度对"龟裂" TiO2纳米纤维片形貌及其在玻纤束表面分布形态的影响,采用径向法测量了"龟裂" TiO2纳米纤维片夹层玻纤织物预制体的渗透率,重点分析了"龟裂" TiO2纳米纤维片对玻纤织物预制体渗流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沿玻纤和垂直于玻纤开裂的纳米纤维片只分布在玻璃纤维束表面,但与整膜不同的是,引入龟裂纳米纤维片后的复合预制体基本结构依然为正交各向异性结构,且由于尺寸更小,复合预制体的厚度及孔隙率的改变量可忽略不计。由于"龟裂"的多孔结构,复合预制体的两个主渗透率值与空白玻纤预制体相比增加了两个数量级。同步性、延迟作用和预制体局部结构形变的共同作用,使得微观流动与宏观流动整体或局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或反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