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向岭谷区生态廊道与经济走廊的独特区位特征、岭谷交错的典型山区地貌以及跨越从温带到热带的多种气候带,使得该区域成为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焦点。对纵向岭谷区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确定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探讨研究区的人为干扰情况、自然环境状况以及生态安全状况。1.纵向岭谷区压力-状态-响应的特征:压力程度从中部向南北两端逐渐递减,研究区内整体上人类活动造成的压力不显著。与之相符的人口密度具有总体稀疏、局部集中的特点,人类干扰指数有从南北两端向中部递增的趋势;纵向岭谷区的状态总体上为中等程度,分布规律由研究区内整体上较好的植被覆盖状况、高的景观多样性指数、较大的斑块平均面积、南高北低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及中等程度的生态弹性度的分布共同决定。状态良好区集中在南部的西双版纳自治州,状态最差的区域集中在冰川、城镇及未利用地分布区;研究区内人类活动的响应处于中等程度,轻微响应区零散的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剧烈响应区位于北部、中西部及东南角。2.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以预警状态为主,生态环境质量一般,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自我恢复能力差,生态问题显著,生态灾害时有发生。在今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控制诱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增加生态补偿及恢复的措施。3.从行政区划角度看,88个行政县的生态安全状况为22个县处于较安全状态,25个处于预警状态,23个处于中警状态,处于重警状态的有18个县。特殊的区位特征、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特点,纵向岭谷区的生态安全问题表现出了特殊性:廊道作用使得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扩散效应;山脉和水系将中国与中南半岛五国“串联”在一起,生态安全问题具有跨境影响特点,受到国际关注;生态问题表现形式多样,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因此,在区域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合理开发,强化保护,避免因生态安全问题引发相关的国际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