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多聚次黄嘌呤胞嘧啶核苷酸诱导下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快速成熟
目的:寻求一种快速稳定的方法从人外周血中诱导培养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
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再用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在Oh加入rhGM—CSF、rhIL—4,随后分四组继续培养:第一组,在第24h加入多聚次黄嘌呤胞嘧啶核苷酸[Polyriboinosinic Polyribocytidylic Acid,Poly(I:C)],第48h收集细胞;第二组,在第24h加入TNF—α,第48h收集细胞;第三组,在第36小时加入Poly(I:C),第72h收集细胞;第四组,在第36小时加入TNF—α,第72h收集细胞。并设立对照组,只加rhGM—CSF和rhIL—4,分别于第48和72小时收集细胞。
结果:四组细胞经过体外诱导培养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第三组获得的成熟DC的百分比含量最高;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culture,MLC)表明第三组获得的DC具有较强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P<0.01)。
结论:P01y(I:C)诱导下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成熟的方法是具有快速、稳定、经济、简便的特点,为DC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 钙离子载体和Poly(I:C)诱导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的研究
目的:探讨从人外周血中体外诱导培养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方法。
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PBMC),再用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后加入rhGM—CSF和rhIL—4.培养第6天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仅含上述细胞因子;第二组,加入多聚次黄嘌呤胞嘧啶核苷酸[Polyriboinosinic Polyribocytidylic Acid,Poly(I:C)];第三组,加入钙离子载体(Calcium ionophore,CI)A23187;第四组,加入Poly(I:C)和CI,以上均在第8天收获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体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T细胞的增殖活性。
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体外诱导培养后,第四组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见典型DC特征,且高表达CD83、CD80、CD86和CD40分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表明第四组细胞具有更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
结论:经过组合细胞因子诱导能够培养出PBMC来源的DC,且经过CI和Poly(I:C)进一步诱导后获得更成熟和功能更强的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