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评价结构在不同损伤机制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恢复性,可为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决策依据。可恢复性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概念,各国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但如何评价结构的可恢复性迄今仍然是一个难题。本人将美国多学科地震研究所(MECCR)的体系恢复力评估方法引入我国建筑结构的可恢复性能评价中,探讨其适用性并提出修正方法,对于改进我国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设计方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体系恢复力(Seismic Resilience)为基础,给出了在给定烈度水平下可恢复指标在单体结构中的计算方法和流程;利用RC基于预设损伤机制的抗震设计方法与流程,设计出对应于五种典型损伤机制的框架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易损性分析和恢复力参数分析,得到结构可恢复指标;分析了可恢复指标对各主要参数的敏感性;基于参数的敏感性以及损伤状态与恢复函数的相关性,提出了修正的给定烈度区下结构恢复力评价方法。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结论是:(1)可恢复指标能较全面的涵盖结构地震损失相关因素,体现结构的恢复力;RC框架结构的可恢复指标总体而言对地震烈度变化不敏感,说明规范能保证按各烈度设计的结构在对应烈度区的抗震性能差异不大;修正的结构可恢复指标能较好的区分各损伤机制的恢复力,并且符合已有研究对各损伤机制优劣的定性判断,能用于结构损伤机制的评价,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2)根据美国的多学科地震研究所(MCEER)提出的体系恢复力的评价方法,引入了兼顾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恢复性的RC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损伤机制的评价方法,并对体系恢复力评价方法进行修正,建立了适合我国使用的评价体系框架,得到了评价结构损伤机制优劣的可恢复指标;(3)通过控制配筋得到五种典型损伤机制,并利用PERFORM-3D对三维RC框架的典型损伤机制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损伤机制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以及适用性;(4)提出了适合我国各类结构的修正评价方法,并对RC框架结构进行检验,即基于可恢复指标的评价方法,并验证其在RC框架结构中的可行性。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可恢复指标的损伤机制评价方法适用性与正确性。由于可恢复指标的评价方法是基于易损性和全概率的结构全寿命评价方法,因此,该方法对所有结构具有广泛适用性。与以前的损伤机制的评价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损伤机制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点创新:1)本文的研究主要解决了当前损伤机制的评价方法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的问题。本文基于体系恢复力概念,将恢复力评价方法引入我国的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的损伤机制评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备的评价方法。2)本文通过对框架结构不同损伤机制的可恢复性计算对比,验证了该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并为了更好贴近我国建筑结构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年贴现率以及我国建筑年折旧率等实际情况,对损伤机制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修正。3)本文提出的基于可恢复指标的损伤评价方法可在工程实践中的任意类型建筑物进行计算和对比,为建筑抗震设防决策提出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