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2014年2月25日,我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政治、外交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至关重要;与此相关,主流媒体对传播国家公祭日的报道过程及方式也值得探讨、总结。本文选取《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以进行有代表性的研究。国家公祭日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报道,主流媒体将信息符号化为一种媒介表征,对受众脑海里的世界印象进行安排和组织,影响着受众的认知。并且新闻报道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继而影响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报,解析时事政策,以其权威的发布深受读者认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同时,《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人民日报》2014-2016年关于国家公祭日的报道为例,综合运用数据统计和逻辑归纳法,对主流媒体关于国家公祭日的报道进行整体界定、提炼和梳理,致力于分析探讨主流媒体对国家公祭日的报道的形式、特点、意义与思考。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它的报道在布局和内容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坚持运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段,报道体裁多样,且坚持以人为本,并且拥有固定版面,它的报道时刻体现着党报的权威和公信力。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的报道无疑是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但在体现主流媒体优势的同时,它也出现了重复报道、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并且传统主流媒体还面对着新媒体平台的冲击。探讨主流媒体对国家公祭日的报道不失为一项有价值的研究,其理论成果一方面是对主流媒体概念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传播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完善。本研究也希望能在国家公祭日的主流媒体报道方面提供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