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研究一种具有效率优势、经济优势、生态优势的就地污水处理新工艺——两段式蚯蚓强化快速渗滤工艺。课题通过小试试验,分析不同滤料对污水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去除能力,以确定适合本工艺的滤料组合;研究蚯蚓在系统中存在的可行性及其发挥的作用;重点分析工艺处理污水、污泥的具体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工艺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解决堵塞问题等方面所发挥的优势。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工艺适合以煤渣、陶粒为主体滤料。煤渣对去除有机物、NH4+-N等污染物质十分有效。陶粒有利于硝化作用及蚯蚓的生存、生长,它具有很多的微孔,适合微生物生长,能给蚯蚓提供丰富的食料——生物膜污泥。钢渣对TP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钢渣分层装填时容易板结,影响试验装置的正常使用,宜与煤渣混合装填,避免板结。(2)蚯蚓的存在能够提高系统通气、复氧效率,对硝化作用有利。蚯蚓与微生物协同共生,能强化系统对有机物的分解效率,提高出水稳定性,使系统抵抗水力负荷提高等不利因素的缓冲能力增强。蚯蚓在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不断翻动、吞食、消化滤料中的生物污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堵塞,但不能彻底解决堵塞问题。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及水力负荷的提高,普通一体式蚯蚓强化快速渗滤系统仍然会出现堵塞现象。(3)两段式蚯蚓强化快速渗滤工艺将陶粒柱与煤渣柱分开,并借助蚯蚓对滤料中生物污泥的翻动、吞食及消化作用,减量并稳定污泥,最终能够解决系统的堵塞问题。陶粒柱中投加蚯蚓,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质,降低污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利用蚯蚓对生物污泥的消减作用,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同步处理污泥。煤渣柱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各类污染物质,最终使出水达到排放要求。(4)陶粒柱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与装填高度呈正相关,与水力负荷呈显著负相关。陶粒柱高度宜为50cm,可采用较高的水力负荷,但不宜大于6m/d。同一水力负荷下,投加蚯蚓陶粒柱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未投加蚯蚓陶粒柱。(5)投加蚯蚓的陶粒柱,穿透污泥的VSS/SS值较低(65%左右),而未投加蚯蚓的陶粒柱,VSS/SS值较高(≥71%)。蚯蚓对生物污泥的翻动、吞食、消化作用能有效防止堵塞。而未投加蚯蚓的4#、5#、6#,滤料表层大量生长的生物膜污泥逐渐积累,且相互交联,不易穿透陶粒层,最终造成堵塞。(6)煤渣柱的运行效果与水力负荷、进水方式、煤渣高度以及钢渣、煤渣的装填比例等因素有关。煤渣柱对有机物、NH4+-N的去除效果与钢渣、煤渣的装填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宜采用1:5的装填比例。水力负荷提高对煤渣柱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利,但影响程度较小。煤渣柱的NH4+-N去除效果与水力负荷呈显著负相关。连续进水及增加煤渣高度均能显著提高有机物及NH4+-N的去除效果。(7)在水力负荷为4m/d,平均BOD5负荷率为272 gBOD5/m2·d的条件下,两段式蚯蚓强化快速渗滤工艺对污水的整体处理效果良好。陶粒柱COD、BOD5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55%、70.11%,出水可达到二级排放标准。煤渣柱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其中3号柱出水COD、BOD5指标可达一级A排放标准。陶粒柱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0.08%,煤渣柱进一步去除NH4+-N,使最终去除率可达87%以上,出水NH4+-N可达一级A排放标准。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反硝化是脱氮的限速步骤。系统最终出水SS稳定低于10mg/L,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煤渣柱对TP的去除能力随运行时间延长及水力负荷提高而明显下降。(8)陶粒柱的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效果良好。经初步计算,进泥量为16.97g/d,溢流口出泥量为2.50g/d,沉泥斗沉泥量为3.14g/d,消减量为11.33g/d,污泥减量率可达66.76%。陶粒柱的污泥有机物质分解率(VSS减量率)可达72%,沉泥斗中污泥VSS/SS平均值为48.38%,与蚓粪的VSS/SS值(约38%)相近,显著低于进水的68.86%。(9)4个多月的试验运行表明,两段式蚯蚓强化快速渗滤工艺能在较高的水力负荷(4m/d)下长期、稳定运行,有效解决堵塞问题,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提高污水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