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突后凹陷压痛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①对1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应用层次解剖方法,显露并游离出枢椎横突孔至寰枕后膜间椎动脉。观察椎动脉走形、形态并测量(精确度0.02mm游标卡尺)该段不同部位椎动脉的外径及椎动脉沟内椎动脉相对于寰椎后弓的后凸的距离;测量椎动脉穿出寰椎横突孔后的成角。对重要结构进行拍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门诊及病房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先对乳突后凹陷按压,记录患者疼痛情况。②对50例患者行颈椎核磁共振(MRI)检查,由两名骨科主治医生进行阅片,记录患者椎动脉受压情况。对以上两种方法的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对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记录结果。结果:通过对10具(20侧)尸体解剖未观察到枢椎横突孔后至穿寰枕后膜段椎动脉走形异常及缺如。椎动脉形成数个明显连续的弯曲,每个弯曲处血管均有明显的膨大改变。椎动脉相对于寰椎后弓有不同程度的后凸,椎动脉穿出寰椎横突孔后呈直角甚至锐角通过对50例(100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乳突后凹陷部位进行按压,76侧有压痛。通过对50例(100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部核磁共振(MRI)检查,显示100侧有73侧受压。将以上两种检查结果所得50组数据应用SPSS19.0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0.565,P<0.05。两者检查结果呈中度相关,有临床意义。诊断试验评价分析:正确率为89%。YI指数为0.686。结论:(1)椎动脉沟部位椎动脉相对于寰椎后弓有明显的后凸及血管膨大,容易接收外界的刺激出现相应症状。(2)颈1神经后支、颈2神经前前支与椎动脉解剖位置相近,枕大神经穿过椎枕肌分布在乳突后凹陷区域,椎动脉受到刺激后可引起神经及肌肉致敏。(3)乳突后凹陷位置包含中医学风池穴的位置。(1)乳突后凹陷压痛检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与核磁检查检查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呈正相关,乳突后凹陷压痛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上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2)椎动脉受压部位以颈椎活动度较大的部位C1、C2、C5为主。上位颈椎处,椎动脉的病变容易刺激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枕下神经,产生支配区域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