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南方城市开发强度高,在城市建成区下垫面中,城市道路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城市道路所具备的海绵功能对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国内已出台城市道路海绵功能相关标准规范,但对南方开发强度高的城市针对性不强,有必要在现有城市道路、绿化带及雨水管网规范的基础上,研究拓展城市道路海绵功能的潜力和方法,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现状城市道路海绵功能进行潜力评估与问题分析,提出城市道路海绵功能拓展对策。对城市道路横断面进行优化研究,发现城市道路绿地、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路面以下的空间海绵潜力较大。综合考虑透水铺装应用效果及成本,其海绵功能有限,难以满足海绵城市入渗和雨水滞留的要求,推荐路面采用有效的横坡、纵坡进行排水。为了使下沉式绿化带的海绵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亟需对下沉式绿化带的土壤层厚度和纵向坡度进行优化,对适合种植在道路下沉式绿化带的绿化植物种类进行优选。将传统市政雨水管道改造为可渗透式市政雨水管道,可以满足海绵城市“渗”和“排”两大需求。以深圳市为背景,对下沉式绿化带及可渗透式市政雨水管道进行技术研究。下沉式绿化带采用当地原土。暴雨条件下,土壤层厚度为60 cm左右时,经过土壤下渗及短暂滞留在土壤空隙中的径流量约占总径流量的60%,土壤渗出水中,SS的去除率在90%以上,COD和TP去除率大于30%。当下沉式绿化带坡度为1-3%时,随着绿化带坡度增大,上游表层蓄水量和污染物削减量均减少。蜘蛛兰、香菇草、美人蕉和鸢尾4种植物适宜纳入深圳市下沉式绿化带植物选择体系内。可渗透式市政雨水管道渗水量与周边土壤性质以及渗管的开孔率有关。基于中试实验以及SWMM模型,分析道路海绵措施对雨水径流水质水量的影响,以及区域化海绵措施对雨水管道承载力的影响。利用中试实验,进行下沉式绿化带及渗管对雨水径流水质水量的影响研究。暴雨条件下,管道径流峰值削减率接近40%,SS去除率达到60-80%。采用下沉式绿化带及渗管后,城市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到73.2%。利用SWMM模型,探究区域化海绵措施对雨水管道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管径相同的情况下,区域化低影响开发(LID)措施能有效减少雨水径流,可以将市政管道设计重现期由1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区域化LID与市政道路可渗透式雨水管道相结合模式可以将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由1年一遇提高到15年一遇,从而显著提升雨水管道的防洪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