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工程自开建以来,备受人们关注,而三峡工程施工和营运期间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更是受生态学、环境学、水文学等多个领域研究学者的重视。鸟类作为最重要的陆栖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在调节自然界生态平衡和生物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局部生态环境的好坏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藉此,本文从三峡库区宜昌段的湖北三峡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鸟类资源着手,对其鸟类群落组成、多样性等进行分析,并与历史调查数据资料进行对比讨论,旨在更进一步的探讨三峡库区近几年来鸟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为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经实地调查,在拟建保护区内调查到的鸟类3569只109种,隶属于16目32科。其中湖北省鸟类新纪录1种[黑头奇鹛(Heterophasia melanoleuca)],非雀形目鸟类44种(40.37%)、雀形目鸟类65种(59.63%);留鸟68种(62.39%)、夏候鸟19种(17.43%)、冬候鸟18种(16.51%)、旅鸟4种(33.67%),繁殖鸟(包括夏候鸟和留鸟)87种(79.82%);东洋型47种(43.12%)、古北型31种(28.44%)、广布型31种(28.44%)。鸟类珍稀濒危程度较高,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鸟类31种,国家“三有”(有益、有经济及科研价值)鸟类75种,被列入CITES的鸟类5种(其中附录Ⅱ3种,附录Ⅲ2种),被列入CADB的鸟类3种,被列入CSRL的鸟类34种。(2)不同季节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冬季鸟类群落多样性、均匀性略高于夏季,但就群落稳定性和物种丰富程度而言,则冬季低于夏季。(3)不同生境鸟类群落多样性:H’(灌丛)>H’(乔木林)>H’(水域)>H’(农田);均匀性:J(乔木林)>J(农田)>J(灌丛)>J(水域);稳定性:S(水域)>S(农田)>S(灌丛)>S(乔木林);丰富度:R(水域)>R(乔木林)>R(农田)>R(灌丛);相似性:灌丛和农田鸟类群落最高,其次是乔木林和农田鸟类群落、灌丛和乔木林鸟类群落,而最低的是水域和乔木林鸟类群落。(4)拟建保护区内鸳鸯越冬种群主要分布于青干河、锣鼓洞河、太平溪等河(溪)流,且以青干河流域分布的数量最多。鸳鸯越冬行为可分为觅食、游泳、修饰、休息、警戒、飞行及争斗7个类型;针对鸳鸯整体而言,游泳与飞行行为呈极显著正相关,觅食行为与游泳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其他行为间无显著相关性。日间不同时间段,集群大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集群大小与各越冬行为发生频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集群大小与修饰、争斗行为呈显著性正相关,与警戒行为呈显著性负相关,与其他行为无显著相关性。越冬期各行为时间分配结果显示鸳鸯越冬期主要行为类型为修饰、游泳、觅食及休息,其次是飞行,而警戒、争斗行为所占的时间很少。雌、雄鸳鸯越冬期行为分配上游泳、修饰行为大致相当,但其他行为均存在一定差异;对鸳鸯两性间越冬行为在日间各时间段上的时间分配进行非参数Mann-whiteny U检验,结果表明除了警戒行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争斗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的觅食、游泳、修饰、休息及飞行行为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最后,基于保护区内鸟类资源现状,提出一些保护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