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血栓通(三七总皂甙)局部注射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三七总皂甙局部注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作用,并评价该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方法: 本研究所有病例来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骨科门、急诊,同时按照本研究的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录入63例新鲜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病例,随机分组分为A组31例(治疗组):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在患肢骨折断端局部注射血栓通2ml配合口服伤科接骨片。B组32例(对照组):骨折经手法复位后配合伤科接骨片口服,未在骨折断端局部注射血栓通。 治疗方案:所有病例都采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使用血栓通加注射用水稀释至40mg/ml,取2ml局部注射于患肢骨折断端处。注射时间为骨折复位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共4次。对照组治疗方案:使用手法复位外固定,不给予局部注射血栓通,两组均按疗程口服伤科接骨片,并于伤后第4周、第8周复查患肢X光。根据患肢的疼痛程度、肿胀程度、骨折端新生成的骨痂量以及骨折部位的骨密度来进行评估,然后完成既定观察指标的资料收集。并且自骨折当天算起,3个月内每月随访一次,结合门诊复诊时所得数据,所有数据经SPSS17.0进行分析,通过检验相关指标的差异性,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两组病例经治疗后,治疗组第1周及第2周的疼痛及肿胀程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减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6周的疼痛程度与肿胀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4周及第8周的骨痂量与对照组第4周及第8周的骨痂量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第6周与受伤当天的骨密度差值相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病例的愈合时间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病例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局部注射血栓通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实现微创操作,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周期缩短,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高,该治疗方案优于对照组,在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