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防治烟粉虱的药剂评价及烯啶虫胺应用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ming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目前设施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针对烟粉虱的药剂防治,本文评价了几种不同类型药剂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系统研究了烯啶虫胺对烟粉虱作用方式、作用机制及田间应用技术,并对烯啶虫胺进行了抗性风险评估,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测定了几种不同类型药剂对烟粉虱成虫、若虫、卵的室内生物活性及防治效果。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烟粉虱成虫毒力最高,其LC50为2.286 mg/L;其次为阿克泰、烯啶虫胺、吡虫啉、吡蚜酮,其LC50分别为6.411mg/L、13.826 mg/L、36.814 mg/L、73.621 mg/L。扑虱灵对烟粉虱卵的杀伤作用最强,其LC50为77.147mg/L。阿维菌素对烟粉虱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毒力,其LC50分别为2.588 mg/L、4.440 mg/L;其次是烯啶虫胺、阿克泰、吡虫啉、吡蚜酮,对烟粉虱低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6.373 mg/L、10.744 mg/L、25.311mg/L、35.852 mg/L,对烟粉虱高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9.541 mg/L、12.800 mg/L、62.122 mg/L、87.667mg/L,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扑虱灵对烟粉虱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的LC50都在115.310 mg/L以上。田间试验表明:1.8%阿维菌素乳油、10%烯啶虫胺水剂、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是防治烟粉虱的较理想药剂,药后9天2000倍时的防效都在78.26%以上,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次之,药后9天2000倍时的防效为66.61%,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毒死蜱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烟粉虱效果较差,药后9天1000倍时的防效都在61.58%以下。2.烯啶虫胺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不同作用方式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烟粉虱有触杀、内吸传导等多种作用方式。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2种作用方式从强到弱的次序为:内吸传导作用>触杀作用。3.研究了烯啶虫胺对烟粉虱体内几种酶系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用烯啶虫胺LC50剂量处理烟粉虱成虫,试虫体内的羧酸酯酶表现为可逆性抑制作用,处理12h后,其羧酸酯酶比活力为0.6699,随着时间增加,羧酸酯酶的比活力明显开始上升,到48h时超过了正常水平,达到1.1717。乙酰胆碱酯酶变现为抑制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处理12h后,活力比值为0.9386,48h后降至0.8041。4.环境因素对烯啶虫胺应用效过有明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烯啶虫胺毒力发挥有影响,温度从19℃上升到32℃,烯啶虫胺对烟粉虱毒力增强12.67倍。持效性试验表明:烯啶虫胺水剂100mg/L处理时对烟粉虱成虫1-15天的校正死亡率在80.18%-92.13%之间,随着时间的延长,烯啶虫胺对烟粉虱的防效降低,15天时的校正死亡率仍能达80.18%。5.烯啶虫胺不同处理方法对烟粉虱药效试验表明:喷雾和灌根方法效果较好,从速效性来说,喷雾好于灌根,从持效性来说,灌根好于喷雾,两种方法均显著高于单叶施药和涂茎法。6.用烯啶虫胺对烟粉虱进行了室内抗性选育,并研究了烟粉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和抗性风险。结果表明,经过8代6次选育,烟粉虱对烯啶虫胺抗性发展缓慢,与选育前相比敏感性降低2.653倍,烟粉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025,在50%~90%的筛选压力下,要获得10倍抗性,需要约9-21代,表明烟粉虱对烯啶虫胺有产生抗性的风险。
其他文献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是一种为害蔬菜和观赏性植物的世界性杂食性害虫。因斜纹夜蛾食性杂、具有长距离迁徙能力、世代多、繁殖能力强及易对农药产生抗性等特点,导致其防
明代是一个以重典治吏为特征的朝代,明代的立法、司法和监察制度都体现了对预防官吏职务犯罪卓有成效的法律设置和制度设置。尽管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但是作为一种制度
马铃薯黑痣病(Potato black scurf)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融合群3(AG3)为主引致的一种典型土传病害,严重威胁马铃薯的生产。菌核是马铃薯黑痣病菌在土壤中主要的存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以及绿色农业的持续深入的关注,对安全使用农药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因此,利用天然产物研究开发新型农药成了近年的热点之一。前期研究发现,杠柳新苷类化合物对东方粘虫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并且可以上调昆虫体内胰蛋白酶的表达,使其发生过分表达分泌的现象,超出虫体自身的生命代谢水平,从而可能使其自身的器官和组织被该类酶水解破坏,最终导致昆虫死亡。但是,目前的研究尚未明确该类化合物如何产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