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是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及其夏季寄主小麦的存活状况进行研究,明确四川省小麦白粉菌的越夏区域和范围,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小麦白粉菌在夏季自生麦苗内的潜伏侵染情况进行研究,并设置不同温度对夏季自生麦苗发生白粉病的情况进行研究,明确炎热夏季自生麦苗存活和发病的可能性。用含有抗白粉病基因单基因系的30个品种(系)对109份小麦白粉菌的毒性进行了鉴定。并对来自四川省的105份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ISSR和SRAP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为抗病品种的培育、合理布局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30份采自不同海拔地区和30份采自不同品种上的白粉菌株进行ISSR分析,明确其遗传多样性是否与海拔和品种相关。本试验在2009-2012年度对川育20和川农26两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白粉病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根据小麦白粉病普遍率、平均严重度、病情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系统分析了四川省雅安市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时间动态。根据历年病情和气象资料相结合建立小麦白粉病的预测预报方程,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奠定理论基础。并用小麦间作不同作物,定期调查自粉病发生情况,明确间作对白粉病的防控效果。获得的结果如下:(1)几种不同贮存条件下白粉病菌闭囊壳存活情况为:干燥器>屋檐下>麦垛>地表>埋于地下。存放于干燥器和屋檐下的闭囊壳至秋播季节仍能形成子囊孢子。存于干燥器内的闭囊壳至10月30日,其成孢率仍高达44%。存放于室外潮湿条件下的闭囊壳于7月中旬全部死亡。通过闭囊壳贮存在不同温度和环境下的试验表明,在四川的多数区域小麦白粉菌能以闭囊壳的方式越夏。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地区小麦白粉菌越夏的最低海拔下限为536 m。四川多地有自生麦苗存活,且少部分地区的麦苗发生白粉病。同时,通过Real、time PCR对自生麦苗的潜伏侵染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虽然调查时未见其发生白粉病症状。但部分地区的自生麦苗己被白粉菌潜伏侵染。四川省小麦白粉菌的越夏方式主要有三种:1)有侵染能力的闭囊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存活至秋播季节;2)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侵染田间自生麦苗,然后以分生孢子方式在自生麦苗上持续传播,顺利越夏;3)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在一批又一批的自生麦苗上辗转传播,顺利越夏,成为秋苗的初侵染源。故即时清除田间遗留的麦杆和拔除自生麦苗,是有效防治白粉病发生的重要手段。(2)利用30个近等基因品(系)分析了四川省小麦白粉菌的毒性群体结构,结果显示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果复杂,其中Pm6、Pm5.Pm3b.Pm3α、Pm3d的毒性频率高达70%以上;Pm3f、 Pm7f、Pm4a、Pm4b、Pm17、Pm3e、Pm3c的毒性频率为43.12~57.80%:Pm2、Pm8、Pml+2+9.Pm4+8.Pm4b+5b.Pm2+MLD的毒性频率在21.10%~35.78%之间:而Pm5+6、 PmXBD、Pm13、Pm5b、Pm2+6、PmEra的毒性频率在17.43%以下。本研究中未发现对Pm21有毒性的菌株,Pm21仍然是目前小麦育种工作中的最佳候选基因。尽管含PmXBD、Pm13、 Pm5b、Pm2+6、PmEra的小麦品种目前仍能在生产上使用,但大面积应用已具有潜在风险。通过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四川省105份小麦白粉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丰富,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没有明确的相关性,部分地区存在菌株间的传播。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30份小麦白粉菌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海拔区域的菌株能聚在一起,说明四川省的小麦白粉病菌不存在明显的海拔差异,菌株之间存在交流,初步估计菌株会从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传播。用TreeView和PHYLIP-1软件绘制了进化无根树,其分析结果与NTsys-2.10e聚类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对来自不同小麦品种上30份小麦白粉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经过聚类分析,来源于不同品种的菌株能聚在一起,说明四川省的小麦白粉病菌不存在明显的品种来源差异,并且来源于同一品种的部分菌株并不聚在一起,这也说明了我省小麦白粉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用TreeView和PHYLIP-1软件对采集的30株采自不同品种上的小麦白粉菌菌株绘制了进化无根树,其分析结果与NTsys-2.10e聚类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本研究以l m行长有一个白粉菌孢子堆为该病害传播距离测定的“实查可得最低病情”,研究小麦白粉病的传播距离,实验结果显示小麦白粉病的一代传播距离最远达534 cm。综合2007~2012年5年度的小麦白粉病时间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小麦白粉病的普遍率、平均严重度、病情指数的曲线均为随时间推移的上升曲线,表现为近“S”曲线,有明显的指数增长期和逻辑斯蒂期。从2007~2012年白粉病的病情来看,小麦白粉病的始发期主要集中在11月末到12月初。其中以2010~2011年逻辑斯蒂期最长,病情指数最高。2009~2010年度和2011~2012年度白粉病的始发期比其他年份提早10~15天。整体趋势上川农26发病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川育20,掌握病情的时间流行动态,为小麦白粉病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从病情增长量的多峰曲线可以看出病情指数的快速增长时期延迟于普遍率,位于小麦白粉病的逻辑斯蒂期的末期开始增长。而普遍率快速增长时期则与逻辑斯蒂期同步。明确病情的增长动态,为提前防治小麦白粉病提供理论基础。用SPSS软件对2007~2012年雅安地区发生小麦白粉病的各指标进行逻辑斯蒂曲线和S型曲线拟合,结果显示逻辑斯蒂曲线拟合效果最好。(4)用雅安市雨城区1990~2007年小麦白粉病的普查历史病情结合历年气象资料,建立雅安地区小麦白粉病预测预报模型。经过逐步回归分析与验证,得到预测方程Y=13.968+1.363X9-1.064X46-0.213X25-0.331X22+0.166X30+0.011X37-0.692X26.其中Y与X9(2月5日病叶率)、X30(2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和X37(2月份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X46(3月份平均相对湿度)、X25(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X22(1月份最高平均气温)、X26(1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用预测方程对2008年4月初的小麦白粉病情进行预测,符合率达88.51%。用2007-2012年小麦白粉病逐年系统调查病情结合历年气象资料,建立预测模型,得到回归方程y=10.583+3.432x29-1.812X47+0.067x11+0.278x49。由回归方程式可以看出,四川省雅安市3月初期的小麦病情指数(y)与X29(1月下旬极端最低气温)、X11(1月上旬降雨量)和X49(2月中旬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X47(2月中旬最低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用预测方程对2013年3月初的小麦白粉病情进行预测,符合率达90%。(5)小麦间作能够减轻白粉病的发病程度,提高小麦的产量,实验结果显示小麦净作在各个阶段的病情指数均大于间作。综合2011和2012年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雅安地区间作的小麦籽粒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净作,其中间作的小麦籽粒千粒重较净作提高了10%以上,理论产量提高了约10~20%左右。2012年简阳地区的几种间种模式的结果显示,小麦/蚕豆和小麦/豌豆间作模式的千粒重和理论产量均明显高于净作,分别达到41.02 g,427.72kg和40.64 g,406.84kg,较净作分别提高了9.3%,17.4%和8.3%,13.3%。结合小麦白粉病的一代传播距离,可以发现间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白粉菌的传播设置屏障,控制白粉病的传播。间套作种植制度不但能有效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减少因农药的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是现今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