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2)探讨生活方式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方法:调查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新疆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量表评分、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及肝脏B超检查,从而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干预性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内分泌科门诊确诊的NAFLD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同质化用药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周期为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评分、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评分、病人健康问卷(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评分、人体测量指标及代谢指标的变化,比较生活方式干预与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结果:(1)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学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睡眠质量、饮食口味、饮食搭配、软饮料摄入频率、零食加餐摄入频率、规律用餐频率NAFLD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吸烟、饮酒、规律运动NAFLD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入水平NAFLD检出率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P=0.051),NAFLD患者CPSS评分、GAD-7评分、PHQ-9评分、BMI、腹围(waist circumference,W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显著高于非NAFLD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显著低于非NAFLD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饮食口味偏油、PHQ-9评分、WC、FBG、TG、BMI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收入水平、体育锻炼是NAFLD的保护因素(P<0.05);(3)试验组干预后CPSS评分、GAD-7评分、PHQ-9评分、BMI、FBG、TG、TC、LD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CPSS评分、GAD-7评分、PHQ-9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FBG、TG、T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效果比较发现CP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D-7评分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年龄、性别、吸烟、饮食口味偏油、PHQ-9评分、WC、FBG、TG、BMI、收入水平、体育锻炼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优于常规健康教育,因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管理中要注重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维护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