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决策无处不在,建议也总是如影随形。建议具有信息性、技术指导性和情感支持性等多方面积极作用,但是决策者却很难做到从谏如流(Yaniv&Kleinberger,2000;Yaniv,2004)。以往研究表明,决策者自信会制约其建议寻求和采纳(徐惊蛰,谢晓非,2009),但决策领域多关注自信与判断准确性有关的认知风格层面,较少涉及其人格属性层面(Burns,Burns,&Lynn,2016)。在健全人格体系下,自信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的信任,内涵了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其反面是自我怀疑(黄希庭,郑涌,李宏翰,2006;Stajkovic,2006),所以自信者不易出让决策权力。但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真正自信者持有“我行——你也行”的积极预期,在面临决策任务的风险或不确定时,又敢于与他人合作(张继元,毕重增,2012)。由此可见,基于自我评价的人格层面自信与基于判断准确性的认知风格层面自信不同,其与建议采纳并不是简单的制约关系,这与它具有外显和内隐的双心理过程有关。个体出于印象整饰的目的而对内隐态度采用的动机性压制和因过往失败经验所形成的外显受损都会形成自信内隐和外显层面的分化。而自信的不同分化类型导致不同的行为表达,比如谦卑、自恋、焦虑等,这些行为表达又使个体表现坚持己见和从谏如流的差别。为了使各个自信类型个体明晰其建议采纳模式,实现建议采纳最佳效果,本研究将探讨决策者外显自信和内隐自信分化对建议采纳影响,以及两者的联合作用是否具有跨任务复杂性的一致。与此同时,为了使决策者合理认识建议的作用,本研究还探讨了建议对决策信心和速度的影响。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大学生熟悉以及意义典型的的自信成语,建立本土化自信成语库。结果得到185个自信成语和133个不自信成语,数目繁多且种类丰富。一方面为正式研究中内隐自信的测量提供了属性词,另一方面也为检验和拓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研究一采用2(外显自信:高、低)X2(内隐自信:高、低)的被试间设计,探究在简单任务中,自信对建议采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显自信负向预测建议采纳,内隐自信不预测建议采纳,外显自信与内隐自信存在交互作用。低外显自信组,内隐自信增进建议采纳;高外显自信组,内隐自信不预测建议采纳。研究二通过引入与研究对象利益相关的奖惩机制和建议的有偿性,加大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实现了决策情境复杂化。采用2(外显自信:高、低)X2(内隐自信:高、低)的被试间设计,探究在复杂任务中,自信对建议采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8名被试中有66%选择支付费用获取建议。外显自信和内隐自信的主效应与研究一结果一致。但随着任务复杂性的增加,内隐自信与外显自信对建议采纳的联合作用发生变化。高外显自信组,结果与研究一不同,内隐自信负向预测建议采纳;低外显自信组,结果与研究一相同,内隐自信正向预测建议采纳。通过比较不同决策类型(获取建议vs不获取建议)个体决策信心和反应时的前后测差异,发现与未获取建议组相比,获取建议组决策信心得到显著提升,但两者决策反应时的下降量不存在显著差异。综合研究一和研究二得出以下结论:(1)决策者外显自信对建议采纳有消极作用。(2)决策者内隐自信对建议采纳的作用受外显自信的影响,两者的联合作用在不同任务复杂性下表现不同。在低外显条件下,内隐自信对建议采纳的增进作用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但在高外显条件下,随着决策任务的复杂化,内隐自信对建议采纳的作用从无变为削弱。(3)建议并不能加快决策者的决策进程,但可以提升决策者的决策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