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道德理性滑坡、人文精神弱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道德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德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占有重要的作用。A.C.奥恩斯坦曾写过:“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也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作为中学必修科目地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将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要地位,将教育的价值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更多地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而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引导学生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与发展的重任,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学生进行直接而有效的渗透,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特点。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如何看待地理教学中的的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地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地理教师应解决的首要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将理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一种极为偏颇的做法。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中没有目的的手段”,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学科难以实现的,如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可见,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