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肌松药的应用是全麻诱导插管、维持麻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常用的去极化肌松药,可引起心动过缓、肌纤维成束收缩、胃内压升高、眼压升高、颅内压升高等副作用,甚至可以诱发高血钾,激发恶性高热等严重不良反应。非去极化肌松药,几乎都存在着起效慢、组胺释放作用强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等缺陷。罗库溴铵作为一种新型氨基甾类肌松药,几乎无组胺释放,不阻滞植物神经节,具有起效快、中时效、恢复迅速及很少蓄积等特点。罗库溴铵心血管作用轻、稳定性好,并具高度特异性,可引起心率轻度增加,血液动力学影响小。罗库溴铵的药效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给药的剂量、预注方法、辅助用药、肝肾功能、体重、种族等,因此,分析判断各种因素对罗库溴铵的影响,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十分重要。性别和年龄对罗库溴铵药效动力学产生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也曾有过研究,但结论尚不完全一致,同时在不同年龄分组下性别引起的罗库溴铵药效学改变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年龄和性别因素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大小和程度,评价在该因素影响下罗库溴铵药效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全麻患者75例,按年龄及给药方式分为A、B、C三组,A、B组为TCI泵间断注药组,C组为手动间断注药组;A组为中青年(25-59岁)组,B为老年(65~80岁)组,A、B组又各分为两亚组,其中A1为中青年男性组,(n=15例),A2为中青年女性组(n=15例);B1为老年男性组(n=15例),B2为老年女性组(n=15例)。C组为中青年男性(n=15例)。患者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仪(Organon Teknika,荷兰)进行肌松监测,前臂用布包裹保持大鱼际肌的皮温不低于32℃。咪唑安定0.1mg.kg-1,异丙酚0.5~1mg.kg-1,芬太尼4~5μg.kg-1静脉注射麻醉诱导,患者入睡后,启动TOF—Watch的校正按钮CAL按钮进行肌松校正,将此时单刺激引起的肌颤搐(T1)高度定为100%作为基础值(Tc),Tc稳定在100%3—5分钟后给予罗库溴铵。A组和B组应用嵌有Szenohradszkay药动学模型的TCI泵(北京思路高公司TCI-Ⅰ型),给于罗库溴铵0.6mg.kg-1静脉TCI泵注,C组采用单次手动静静脉注药方式给予罗库溴铵0.6mg/kg(推注时间<5秒),当T1≤基础值5%时,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均用异丙酚4~8mg.kg-1.h-1、瑞芬太尼0.05~0.1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注。术中当T1恢复至基础值25%时A组和B组通过TCI泵追加罗库溴铵0.15mg.kg-1,并通过TCI泵观察罗库溴铵在效应室靶浓度变化。C组采用间断手动静脉注药方式给药。通过TOF—Watch SX加速度仪及TCI泵监测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高峰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体内作用时间;第一次追加罗库溴铵的临床作用时间(Ta)及肌松恢复至25%时间点的罗库溴铵效应室靶浓(Ce1);第二次追加罗库溴铵的临床作用时间(Tb)及肌松恢复至25%时间点的罗库溴铵效应室靶浓(Ce2);第三次追加罗库溴铵的临床作用时间(Tc)及肌松恢复至25%时间点的罗库溴铵效应室靶浓(Ce3)。并观察各组气管插管条件。结果:1 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比较,年龄、体重指数及钾、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总蛋白比较A1组高于A2组、B1组高于B2组、A1组高于B1组、A2组高于B2组(P<0.05);血浆白蛋白比较A1组高于A2组、A1组高于B1组、A2组高于B2组(P<0.05);B1组与B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A1组与A2组相比较起效时间延长,而高峰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体内作用时间缩短,其差异有用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与B2组相比较起效时间延长,而作用高峰时间、临床作用时间缩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内作用时间、恢复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青年组相比,同性别老年组的起效时间、高峰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恢复指数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老年组性别之间药效学指标的差异程度与中青年组相比有所减小。4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选择A1组与C组比较起效时间,A1组给药时间17±3s明显长于C组4±1s(P<0.05),起效时间C组92±16s明显快于A1组124±1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着追加药物次数的增加,罗库溴铵在体内的临床作用时间及肌松恢复至25%时间点的效应室计算靶浓度也发生改变。A1组和A2组随着追加药物次数的增加临床作用时间和效应室计算靶浓度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和B2组随着追加药物次数的增加临床作用时间显著延长,效应室药物浓度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气管插管条件:A1组有2例插管条件为良,B1组1例插管条件为良,其余插管条件均为优。其中A1组有3例最大抑制程度未达到T/Tc为0,A2、B1、B2组均达到T/Tc为0,A1与A2组、B1与B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性别和年龄均可导致罗库溴铵的药效学发生改变;性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对罗库溴铵的肌松敏感性增加。老年使罗库溴铵起效时间、高峰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及体内作用时间延长。2不同年龄组性别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程度不同,在中青年组性别对罗库溴铵药效学影响大,随年龄增大性别引起罗库溴铵药效学差异程度减小。3随着追加药物次数的增加,罗库溴铵在老年病人会产生蓄积。4维持相同的肌松程度所需要的效应室计算靶浓度青年组高于老年组。5在中青年男性给药速度的增快能显著缩短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但对其它药效学指标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