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目前已成为治疗某些膝关节疾病的终末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解除病人膝关节疼痛、保留功能、矫正畸形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研究显示10年存活率超过90%【1 2 3】。我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正在逐年增加,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1%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4】。提高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术疗效迫在眉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取决于正确地选择病人,选用设计合理、质量优良的假体,术后康复锻炼,正确的选择手术入路也是非常关键。几种常见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入路内侧髌旁入路,股内侧肌间,股内侧肌下入路均与股内侧肌密切相关。1.三种入路的适应证的选择主要与股内侧肌解剖形态有关系,尤其是股内侧肌下入路。2.入路的优缺点一个衡量指标是股内侧肌损伤情况,股内侧肌损伤情况直接影响到术后的康复和疗效。3.术后的并发症与术中股内侧肌损伤明显有关,尤其是髌骨方面的并发症,如髌骨脱位、髌骨轨迹不良等。股内侧肌解剖形态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文献报道较少,相关临床解剖学教材阐述无法满足现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解剖应用的需求,完全针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股内侧肌形态解剖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股内侧解剖形态研究,对股内侧肌提供更详细的解剖形态,为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深认识,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减少损伤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同时为临床选择最佳入路提供参考。第一章股内侧肌解剖形态与股内侧肌下入路关系目的通过对股内侧肌的形态解剖研究,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股内侧肌下入路选择提供局部解剖形态基础。材料与方法通过对防腐固定尸体10具体表(尸体体表组)和解剖后(尸体解剖组)的股内侧肌髌骨止点长度、髌骨长度观测,计算股内侧肌髌骨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同时观测解剖后股内侧肌肌纤维形态。对测量40例(80侧)正常健康成人股内侧肌体表投影(活体体表组),内侧肌髌骨止点长度、髌骨长度观测,计算股内侧肌髌骨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最后计算三组之间有无差别。结果股内侧肌按其止点肌纤维角度不同分为股内侧长肌the vastus medialis longus (VML)和股内侧斜肌the vastus medialis oblique (VMO),股内侧长肌纤维角度为19.5°±6.4°;股内侧斜肌为48.6°±7.2°。尸体标本体表投影观测股内侧斜肌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为47.8±15.1%,尸体解剖后测量股内侧斜肌止点的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为48.7±15.4%,健康成人体表投影观测股内侧斜肌止点长度与髌骨长度之比为46.7±14.8%,三组测量股内侧肌止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 80%的标本股内侧肌止点不超过髌骨的Ⅲ区。2.术前股内侧肌髌骨止点体表投影评估对TKA手术入路选择有参考价值。第二章股内侧肌血管神经与股内侧肌间入路关系目的通过对股内侧肌的血管神经研究,为减少手术入路的损伤提供局部解剖形态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下肢尸体标本的股内侧肌血管神经及其毗邻血管神经进行解剖与观测。结果以髌骨内上缘为原点,支配股内侧肌最远端血管分支X轴范围(35.2mm,72.3mm),Y轴范围(41.4mm,78.9mm)。最远端神经肌支X轴范围(33.4mm,77.8mm),Y轴范围(43.4mm,89.3mm)。髌骨内上缘O点距后方的腘动脉神经血管束平均距离86±13.8mm,范围值(55.2mm,118.6mm)。结论股内侧肌存在一个33mm*41mm矩形“乏神经血管区”,在这个区域进行手术操作可减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