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内河“上岸渔民”城市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渔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在相对封闭、孤立的环境中,渔民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渔民群体长期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地带,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提升渔民的生活质量,住建部于2013年发布了《关于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渔民群体的上岸安居。“上岸渔民”群体的出现,不仅是近年来渔民安居工程推动下的产物,更是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亟需变革的缩影。本文聚焦于“上岸渔民”这一中国社会中正在发生的、真实的移民群体。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了解渔民在进入城市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适应过程,存在哪些适应困难,又采取了何种适应策略和解决路径,最后,希望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为渔民上岸提供一些政策性的建议和意见,以期帮助渔民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通过访谈,笔者从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四个维度还原了“上岸渔民”城市适应状况的整体图景。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有四点:一是就整体而言,“上岸渔民”正在经历由不适应向逐渐适应、由被动接受向主动适应的过程;二是经济适应是目前渔民面临的首要难题,亦是渔民顺利实现转产转业的关键所在,社会适应则是渔民在城市中能够得到稳定发展的保障;三是渔民在心理转换、文化衔接等方面的适应状况良好,相对异质性的渔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情境中有缺失,亦有保留,表现出文化多元共存的态势;四是渔民个体之间的适应状况存在差异,由于个体因素、社会资本因素、政策因素的不同,渔民在城市中的适应状况也参差不齐。立足于提升渔民的城市适应状况,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以就业为中心,提升渔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二是以财政为支撑,落实渔民上岸的后续保障工作;三是以社区为场所,促进渔民同居民的沟通与交流;四是以多元为准则,引导渔民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