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是一位“文化立国”论者,同时又是“教育救国”论者。他不但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同时又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再造文明而努力,而其再造文明的主要途径是教育革新。他的终生梦想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国家,使她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他认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有现代化的人,而造就现代化的人必须靠现代化的教育,因而他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把再造文明视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唯一方针,这是其高等教育思想的文化基础,也是其对中国教育进行革新的指导方针。为再造文明而革新教育是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为了探究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下面几个部分展开进行:首先,探究胡适受教育的经历其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从九年家乡教育到上海接受新教育,然而赴美留学,这是他一步步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迈进的历程,同时他的思想由萌芽而结胎而至成熟的形成过程。期间他在九年家乡教育时期,不但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教育基础,同时也形成了朴素的科学理念;在上海接受新式教育阶段,深受梁启超等人的影响,萌发“教育救国”思想;赴美留学阶段,在接受全新的西方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期间他接受杜威的实验主义,孕育了文学革命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为祖国造新文明的观念和“教育—树人—救国”的思想路线,从而坚定选择了终身从事教育的志业。其次,通过探究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和他的中西文化观,发掘再造文明的基本途径和努力方向。他首先从文学革命入手,发起白话文学运动,客观上为教育的普及提供了语言文字基础,从而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文学革命的另一重大作用便是思想解放和个人解放,因此说,胡适发起文学革命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新型国民性。胡适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传统和现代之分,同时也认为任何一种文明都包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从而认为中西文化是大同小异的,从根本上来说,它们都是向解放人类、使人们生活幸福的方向走,而它们的差距在于:西方近代文明起于近代科学。胡适把科学看作是人类的智慧,是精神因素,因而说西方文明是真正的精神文明,又因西方近代文明是建立在近代科学技术之上的,因而又称其为科学文明和工业文明。他深刻认识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四个源头——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新科学和工业革命,它们的领袖人物都是大学的产儿。因此说,西方近代文明在根源上是中世纪大学促成的。他认为这些正是中国所缺乏的,这也是造成近代中国与西方差距的主要原因。平心而论,胡适并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而是不适合于现代世界的发展,同时也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科学与民主的重要因子在中国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就是这个重要因子才使得再造文明有了可能性。因而说,西方近代文明是胡适再造文明的努力方向,再造文明的基本途径便是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便是其建设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文化根源。第三,胡适从文明进化的角度,发现了科学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教育革新过程中,他特别强调了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科学研究离不开人才,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他认为科学研究,人才是第一要件,其次才是设备。而人才的产生,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教育做基础。因而,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教育制度的各项改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使科学研究能顺利进行,除了广聘人才和努力培养人才之外,必须还要创造独立、自由的学术环境,这便是他的教育独立思想。总之,胡适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他以再造文明为指导方针,积极参与各项教育革新活动,并形成了科学与人才并重,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