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和独特社会地位的特殊群体,地方文人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主要探讨了晚清时期宜兴文人的整体面貌及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这一群体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固和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宜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清代前中期宜兴的文人概况。宜兴地方文化发达,具体体现在人才辈出,科第鼎盛;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文学艺术领域成就突出等方面,由此形成了较为浓郁的文化氛围。清代中前期的宜兴文人,进可科甲蝉联,跻身政坛;退可著书立说,吟诵山水,或以德才治国,或以文学垂范,在宜兴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第二章,把宜兴文人群体放在太平天国战乱这一具体的历史场景中,选取典型人物事例及其代表性的活动,来展现他们的具体实践过程。以家谱与地方志为中心,对宜兴文人领导的团练进行初步考察。宜兴文人为抵御太平军入境,或兴办团练,直接与太平军进行军事对抗,或寻求盟友,参加与扶持地方其它武装组织,同时,组建反抗太平军的机构。宜兴各地团练的兴办,地方文人是主要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与太平军激战中,宜兴文人率团出死力者甚多。他们或赤膊上阵,身处战中;或毁家纾难,捐资办团,在斗争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损失惨重。第三章,宜兴于咸丰十年(1860)被太平军攻占,至同治三年(1864)清军克复,四年之中惨遭战火荼毒洗劫。战后诸项善后事宜,虽有地方政府督促号召之功,但具体的实施与推进,却仍离不开具有丰富政治经验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人集团。诸如救济难民流民与重建基础设施、恢复农业生产和地方文教秩序、主持公益慈善事业与积极赈灾救灾等等,显示出文人集团这一传统力量在战后仍有极高的权威与能量,区域社会因此也仍能获得相应的政治资源与智慧,保持一种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内在活力。第四章,晚清政治跌宕起伏,社会上各种力量相互激荡,正所谓“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是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刻转变。周家楣、任道镕、徐致靖三人都是以巩固国基、改善民生为己任的宜兴文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官吏,一生为国操劳,呕心沥血。他们处于社会危机重重、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一方面深受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制约,另一方面,其民族情感又带有近代文明的因子。我们应该肯定他们在为中国由传统走向近代过程中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正是由于包括他们在内的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努力,中国的近代化才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艰难起步。通过对这三位兼具传统与近代思想官员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处于转型期的宜兴文人群体的整体认识。第五章,清末民初以来,在新旧鼎革、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宜兴也开始转变,地方文人努力构建新的地方社会秩序,推行新政,支持新学,创办实业,积极推动宜兴社会的有序转型。在中国传统社会急剧裂变的过程中,以文人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有兴亡继绝的历史责任和关注社会的现实情怀,他们也面临着不同的抉择,清末科举制的废除、原先安身立命的政治保障的痛失,文人集团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或策略来提升、巩固与加强自身的地位。与全国一样,宜兴文人阶层或从政,或从商,或转向新学界等等,在不同的领域担负起他们所想要承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