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水质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给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单元,饮用水氯消毒在杀灭水中病原体的同时还会产生多种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的消毒副产物(DBPs),因此研究不同水源水中DBPs的分布规律和生成机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典型水源水与饮用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饮用水氯消毒过程中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生成水平和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我国主要水源代表性CDBPs的生成特性以及季节性变化规律,并从亲、疏水性角度对水体中不同组分溶解性有机物(DOM)的DBPs生成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
本论文调查了我国八个水源地的原水与出厂水中冬春两季三卤甲烷(THMs)与卤乙酸(HAAs)生成水平,结果表明,冬季饮用水均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标准,春季DY、SC和MPS的饮用水超过了该标准中对三卤甲烷的限值。比较秋冬春三季饮用水中的DBPs生成水平,秋冬两季的比三卤甲烷生成值基本持平,春季最高,并且北方饮用水普遍高于南方。各水样经过水厂的处理以后,单位溶解性有机碳(DOC)的DBPs生成能力均有所下降。
通过化学分级方法对秋季十四个原水水样中各组分溶解性有机物的DBPs生成势进行研究,发现憎水酸(HoA)和憎水中性有机物(HoN)是生成CDBPs的主要成分。憎水性有机物表现出了较高的THMs和HAAs生成能力,是主要的前驱组分。
对THMs和HAAs生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溴离子(Br-)的存在促进了DBPs的生成,并使DBPs的分布向溴代DBPs转化;氯化时间的变化对THMs和HAAs各组分分布的影响较小,DBPs主要在氯化反应开始5-10 min内生成;实验进一步证明THMs和HAAs分别易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生成;TTHMs和THAAs的生成以及各组的含量随着N:Cl2比值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N:Cl2为1时,THMs和HAAs的浓度被最大程度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