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钡基温度稳定型介电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k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层陶瓷电容器(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MLCC)是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已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测量仪器等电子设备中。随着微电子工业和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元器件的高度集成及微型化迫切需要功能陶瓷材料满足高介电常数、低损耗以及较低温度变化率的要求。目前,大多数的PbTiO3-基陶瓷材料已经应用于电容器领域。然而在生产、制备、使用及废弃处理中,氧化铅的毒性以及在高温下容易挥发等缺点会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此外,钛酸钡(BaTiO3,BT)被认为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高介电常数钙钛矿铁电体,但是这类高介质陶瓷材料的介电温度稳定性极差,特别是在相变温度附近介电常数波动很大,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所以,对获得具有应用潜力的宽温度区间稳定型无铅高介电陶瓷体系的探索研究是当下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研究无铅陶瓷体系的介电性能、弛豫机制以及微观机理是材料科学与凝聚态物理学的交叉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本论文研究依据掺杂改性思想,采用传统两步固相合成法制备了四个不同的陶瓷体系:(1-x)BaTiO3-x Bi(Mg0.75W0.25)O3(BT-BMW)、(1-x)BaTiO3-xBi(Zn0.75W0.25)O3(BT-BZW)、(1-x)BaTi O3-xBi(Mg0.5Zr0.5)O3(BT-BMZ)、(1-x)BaTiO3-xBi(Mg2/3Nb1/3)O3(BT-BMN)无铅钛酸钡基陶瓷体系,并研究了其物相结构、微观显微结构、介电性能以及介电常数温度稳定性。通过系统地对四个不同的陶瓷体系研究表明:BT-BMW、BT-BZW、BT-BMZ和BT-BMN陶瓷体系随着增加掺杂含量,从正常的铁电体逐渐转变为弛豫铁电体;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四个体系均具有高介电常数,较低介电损耗以及较小的介电常数温度变化率。当BT-BMW陶瓷样品组分为0.07≤x≤0.24时,在200~50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高介电常数(2000~5000)、较低介电损耗以及介电常数的温度变化率(Δε/ε200o C)在±15%以内。当BT-BZW陶瓷样品组分为x=0.04时,在25~125℃的温度范围内,具有高介电常数(~3000)、较低介电损耗(<3%)以及介电常数的温度变化率(Δε/ε25o C)在±15%以内,当陶瓷样品组分为x=0.2的(Δε/ε100o C)同样也在±15%内。当BT-BMZ陶瓷样品为x=0.06和0.08,在200~350℃和200~370℃的温度范围内均具有高介电常数(~5000-7000)、较低介电损耗(<5%)以及介电常数的温度变化率(Δε/ε27o C)在15%以内,特别对组分为x=0.1,即使测试温度升高到大约400°C,陶瓷样品的Δε/ε200o C同样也在±15%内,该陶瓷样品在25~240°C温度范围内,具有稳定的高介电常数(~6800±15%)、较低介电损耗(≤9%)以及介电常数的温度变化率(Δε/ε100o C)在15%以内。通过掺杂改性,显著改善了四个陶瓷体系的介电常数温度稳定性,同时具有高的介电常数。
其他文献
铜基多元组分硫属化合物由于其具有3d电子壳层结构,呈现出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理化性能,是能源领域最有研究及应用前景的材料之一。本论文以纤锌矿结构铜基多元硫属化合物为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内容,
无取向硅钢作为一种高磁感、低铁损的软磁材料,广泛应用于电机,压缩机定转子铁芯。目前定转子铁芯一般在级进模上进行冲裁得到所需的形状,而冲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冲片边缘磁性能和冲片的尺寸精度造成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实验室冲裁实验、ABAQUS有限元模拟、企业跟踪实验,结合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和Fe_3O_4纳米磁流体等表征手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各种冲裁缺陷的形成机理和影响范围,并探寻合适的优
学位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Re-UCNPs)是一种由近红外光激发放射出可见光的荧光材料。Re-UCNPs具有窄带发射、光稳定、发光时间长、低背景荧光等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极具应用潜力
在过去20年对小分子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中,OLED由于自身具有自发光、全彩色显示、高亮度、高对比度、低电压(-5~20V)、低功耗、轻而薄(体积与重量仅为LCD的1/3)、发光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