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管癌病例数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国内外资料显示,胆管癌手术病人逐年增高。肿瘤血管形成过程是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内源性血管生长抑制因子,体外和动物实验表明ES及其类似物在体外能有效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移行,在体内显著退缩和停滞原发瘤和转移瘤的生长,且无明显耐药现象,无毒副作用。CD31是内皮细胞标记物,参与血管生成,可作为MVD定量的指标,而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评估新生血管的金标准,并与肿瘤转移有关。本研究通过检测ES和CD31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S和CD31与胆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1.实验对象: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1999~2006年外科手术治疗的胆管癌组织标本45例,病理证实均为胆管癌。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18~76岁。根据WHO病理分类标准为高、中分化腺癌者31例,低分化腺癌14例。肿瘤部位:胆总管中下段27例、肝门部18例。经肉眼或病理所见有浸润转移者34例,无转移者1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和放疗。另取良性胆管标本11例作为对照。2.实验方法:本研究中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胆管癌组织中ES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1.ES在不同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在胆管癌组和良性组织中均可见ES阳性染色,且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胞浆中,呈弥漫性或散在分布的棕黄色颗粒。45例胆管癌组织中ES的表达阳性率为71.1%(32/45),其中+占43.7%(14/32)、++占25.0%(8/32)、+++占31.3%(10/32);而良性胆管组织中ES的表达阳性率为27.3%(3/11),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结果表明,胆管癌组织中ES呈高表达状态(见表1)。2.胆管癌组织中ES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胆管癌组织中ES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等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部位呈显著相关(P<0.01);与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有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3.MVD在不同胆管组织中的表达CD31抗体特异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中。MVD染色阳性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染成棕黄色或褐色,肿瘤内血管分布呈现异质性,在肿瘤组织浸润前缘密度较高,而在硬化坏死区则较稀疏。11例良性胆管组织、45例胆管癌组织的MVD表达率分别为15.80±5.14,34.88±11.41,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3)4.MVD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MVD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分别为40.23±9.96,29.11±10.12,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MVD在肿瘤的高中分化与低分化的表达分别为26.64±8.90和40.48±11.01,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同时MVD的表达与肿瘤部位(胆总管下段为25.23±5.96、肝门部为40.89±10.96)也有显著性相关(P<0.01)。而与患者患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结论1.ES在胆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ES与年龄、性别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2.CD31抗体特异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中,且在胆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CD31与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发生部位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3.ES与CD31在胆管癌癌变中可能起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