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斜坡地带发育着大量有利于降雨或者灌溉水分快速入渗坡体的优势运移通道,由此引发的黄土地质灾害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对黄土斜坡地带优势通道类型划分、降雨入渗过程原位监测、室外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开展优势入渗规律及其入渗机制的相关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通过文献调研和野外实地调查,将黄土斜坡优势通道划分为:以原生大孔隙、垂直节理为主的Ⅰ类优势通道;卸荷、湿陷、风化、剪切等作用产生的次生空隙中,以相对开启的节理裂隙、大孔隙、细小洞穴等为主的Ⅱ类优势通道;以开启程度较大的宽大节理(裂隙)、落水洞为主的Ⅲ类优势通道。(2)总结了优势通道的时空发育规律,以此提出了黄土优势通道发展演化的三个阶段:萌芽期,形成期和发育期;并将优势通道在斜坡地带的分布总结为优势通道不发育段、优势通道较发育段以及优势通道发育段;奠定了后续开展入渗机制研究的基础。(3)结合优势通道的发育演化过程,将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概化为均匀入渗、优势入渗和灌入渗透三种优势入渗模式,并以此为原型,提出了不同入渗模式下的概念模型图,并通过现场试验以及Hydrus2D数值模拟揭示了不同优势入渗模式下的入渗规律。(4)集合含水率监测、高密度电法监测及其地质雷达探测等手段,分别在延安地区、泾阳地区开展了不同入渗模式下的原位监测试验。均匀入渗模式下,降雨主要对表层土体的含水率产生较大影响且降雨入渗监测深度有限;而优势入渗及灌入渗透高密度电法试验结果验证了优势通道是降雨或灌溉水分与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的高速通道,直观表现为优势通道附近的低电阻率分布。(5)对黄土斜坡地带优势入渗引起的渗流场变化及坡体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距离、不同深度的裂缝(落水洞)的斜坡渗流场都呈现出湿润锋与裂缝(落水洞)发育形态保持一致,渗流场变化明显;斜坡地带优势入渗对于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