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我国早期开发的油田目前己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正面临严峻的开发形势。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剩余油存在于长期水驱后的油藏中,而这些剩余油流动受储层构型的控制。因此,研究地下储层构型对挖潜剩余油有很重要的作用。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大部分区块已进入高或特高含水采油阶段,采收率相对较低,正面临严峻的开发形势。研究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储层地质研究的细化和深化问题,重点是单砂体精细刻画、隔夹层分布规律。其根本原因是对于处于开发后期的陆相储层油藏,常规的基于小层的油藏描述研究己不能满足剩余油预测的需要,而需要深入解剖小层砂体的内部构型,研究单砂体间及单砂体内部的渗流屏障。扶余油田位于扶新隆起带扶余三号构造上,受多断层影响为穹隆背斜,油藏裂缝较发育,同时受构造控制,属于裂缝性构造砂岩油藏。储层主要为粉砂岩和细砂岩。扶余油田东16-2区块位于整个扶余油田的东南部。论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综合考虑河道砂体下切、河道砂体叠置、地层缺失、沉积相侧向变化等因素,建立研究区目的层段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完成全区小层划分与对比,将扶余油层划分为4个砂组,13个小层。沉积相研究认为东16-2区块扶余油层1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溢岸砂体、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流间湾、席状砂等沉积微相;2、3、4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分流河道、溢岸砂体、决口扇、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通过对其中发育复合河道砂体的10个小层33条剖面单砂体划分与解剖表明,小层内单砂体垂向叠加与河道平面接触关系大类主要有:孤立式、对接式、切叠式、叠加式和复合式在隔夹层识别与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单井隔夹层类型及模式,评价隔夹层横向连续性,确定隔夹层平面分布特征。通过对3、4、5、6级储层构型研究,揭示了东16-2区块复合河道,单河道、隔层、夹层四种构型要素。物源主要来西南方向,根据河道规模判别,单一分流河道的宽度一般120m左右。根据夹层定量表征,夹层倾角一般近水平,厚度在0.72m左右,顺物源延伸在80-250m左右,垂物源延伸在50-100m左右。本次研究对扶余油层三角储层内部构型进行深入解剖,并形成一套系统的(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方法。利用密集井网条件下测井资料,结合沉积微相平面及剖面特征,综合研究复合河道、单一河道、单成因砂体的特征。在复合河道砂体内部,采用河道切叠模式、高程差异和废弃河道技术识别单河道砂体规模,采用经验公式法确定点坝的规模,并在单河道空间组合模式指导下,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的精细刻画与表征。同时在此模式下,分析了隔夹层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生产动态分析资料进行验证,以指导其它相似油田的精细储层研究,这不仅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而且对储层地质学的学科发展及全面推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