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在儿童的健康成长,语音培养以及学习兴趣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国内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正在迅速提高。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外国文学作品来满足儿童对于新鲜事物的渴望,为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不同于成人文学的是,儿童文学在听觉和视觉效果上有其独特性。因为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有限,这无形中为译者提出了挑战。因此,笔者希望本文可以引起广大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深入研究。关联理论由丹·斯佩伯和迪尔德丽·威尔逊提出。根据该理论,翻译是双重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译者既是听话者,又是话语发出者。作为听话者,译者应当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做出合理的推理;作为话语发出者,译者应减少译文读者的阅读心力。译者翻译前应当提前估量译文读者的阅读能力,当预料到译文读者不能理解译文时,应使用明示的刺激信号。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框架内,语言的使用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关联的过程。从顺应论的视角来看,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语境差异,语言结构差异和时代差异都可能造成信息再现的困难。语言顺应的动态性给翻译的启示是:译者可以依照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语境灵活地选用翻译策略,关联正确的翻译方法,实现文本的翻译。顺应论被广泛用于语言学,文体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而在文学研究中特别是儿童文学涉及较少。本文主要以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威尔逊的关联理论,以苏农翻译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译本为例,运用描述性方法从语言风格的顺应,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客体顺应等研究维度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试图研究译者是如何将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结合,从文化层面入手,从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角度对比了原文和译文做出关联和顺应的。基于顺应论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关联顺应模式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作者从译本中关联了大量的例句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从明喻,暗喻,拟声词,重叠词等修辞手段和语用风格角度探讨了对儿童认知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然后从文化层面入手,从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角度对比了原文和译文。最后作者从语音,词汇,句法这些语言层面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关联和顺应。通过分析证实了关联顺应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功能。发现儿童文学译者可以在语言和非语言层次做出顺应,减少目标语儿童的阅读心力。为此目的儿童文学译者需在增强双语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原语和译入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