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通用英语视角下东盟英语口音对口译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sushi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定期举办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广西在中国-东盟的关系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为推动双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服务建设作出了必要贡献。英语作为东盟唯一官方用语也促进了英语在此期间的使用。在与东盟英语变体接触的实际过程当中,由于志愿者和译员缺乏相应的语用训练及相应语言知识的建构,特别是口音问题,成为了良好语言服务和交流的障碍。基于世界英语对变体的传统研究,注重英语使用者身份认同和变体的本土化发展,因而缺乏对多语种环境下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诸多问题的解释,比如语用能力的提升以及交际策略的选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并不是要建立一种通用变体,而是强调英语所发挥的交流作用。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影响理解能力的语言特征已经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关于东盟口音的研究有一定的文献,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世界英语研究视角对东盟英语变体特征的描述性研究,并未从口译训练者角度出发,了解他们对这种非母语者之间交际现象的态度与理解。同时,也缺少对造成学生听译困难的东盟口音问题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32名参与者的问卷调查和对其中20名口译研究生的课堂跟踪分析,了解到了他们对多语种情境下非母语者之间ELF交际的态度,并总结了因口音而对其个人情绪和口译质量所产生的影响。为应对英语国际语的快速发展,本文对口译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中国-东盟情境下,让学生接触到多样的英语口音,特别是那些影响听力理解且阻碍交流的语音,能让学生更好的面对英语非母语交际场合;(2)将ELF融入口译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先实践总结,后ELF理论建构”的模式;(3)在口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知识和应对能力,注重交际能力策略的培养。
其他文献
动机调控被看作自我调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将影响学习过程和成效,但有关动机调控的研究仍然比较欠缺。同时,我们认为动机调控对外语学习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遗憾的是,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