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藩体制是从中国古代宗法社会衍生而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的功能不仅在于推动古代“中国”统治区域的扩大,而且在于协调不断扩大的“中国”与周边邻邦和部落的关系。该体制能在古代东亚社会产生、发展、并长期存在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实力的强弱差距是导致该体制最终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就中国传统宗藩体制本质而言,该体制同其异体同源的宗法体制一样,也是一项单极式、不平等的等级制度。该体制自从中国古代宗法制衍生而出后,就随着“中国”统治地域的扩大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自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宗藩体制雏形之形成到隋唐时期体制之完善,再到明清时期体制的成熟与晚清时期体制的崩溃,这一演变过程表明该体制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但是奴隶制、封建制社会所具有的矛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激化,其植根于宗法社会内部的宗藩体制所具有的矛盾也因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彰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该体制所隐含的缺陷在西力东渐与近代民族国家日益形成的历史大变局下将进一步暴露出来。因此,与清代宗藩体制形成和发展相辅相成,瓦解它的诸因素就随之而生。自道光以来,在内、外瓦解因素的作用下,清代的宗藩体制实已开始解体。光绪时期,清廷虽采取各种手段,企图挽救它,但并不能改变其行将就木的历史命运。中日甲午战争中方的失败则最终宣告中国传统宗藩体制的基本崩溃。 本论文的立意不仅在于通过中朝宗藩关系的视角去考察清代宗藩体制的解体过程,而且在于通过对宗藩体制的解体研究,为中国传统“外交”体制向近代外交体制之转变提供一种理论上、制度上的阐释模式,并从这一传统体制的缺陷中吸取教训,为今天中外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本论文正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重点阐述清代中前期的宗藩体制。文章具体阐述了十七世纪前半叶到十八世纪末叶清代宗藩体制的发展和确立,以及它的特色和缺陷,以此说明:在西力东渐与中国多民族国家日益形成的大背景下,清代宗藩体制在形成过程中含有对传统宗藩体制的变更,同时亦蕴育有导致体制解体的因素。 第二章主要论述道咸同时期中国传统宗藩体制所遭受的巨大破坏和清廷为维护该体制所作出的被动应变。本章主旨在于阐明一个事实:即在中国被列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中,清廷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指东亚宗属之间)去维护其残存的宗藩体制;由于新体制更替旧体制已经成为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故残存的宗藩体制与近代外交体制之并存,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都会产生冲突,其结果只能是旧体制的逐渐让位与新体制的取而代之。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光绪朝中国传统宗藩体制的“异变”。文章不仅具体分析了光绪朝清方强化中朝为代表的宗藩体制的原因以及朝鲜等国抵制该体制的原因与体现,而且进一步详述了时人对强化中朝为代表的宗藩关系的建议以及清廷强化这一关系的近代措施,进而具体地分析了这一措施的本质。本章的主旨在于阐明两点:其一,光绪朝中国传统宗藩体制之“异变”不过是该体制解体前的“回光返照”。其二,所谓光绪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异变”不过是指清廷在维护传统体制上采用某些近代措施,是晚清“中体西用”思想在此方面的一种实践。因此,光绪朝的宗藩体制不可能完成从传统宗藩体制向近代殖民外交体制的转变,它仍是中国传统宗藩体制在近代列强压制下所作出的一种被动反应。 第四章具体论述了甲午战后中国传统宗藩体制基本瓦解这一事实,它不仅标志着清代宗藩体制的基本解体,而且标志着中国传统宗藩体制的基本崩溃。至此,这一经历数千年的等级外交体制从东亚政治、外交舞台上基本消失。论文就这一传统宗藩体制何以在晚清时期基本崩溃之原因作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该体制崩溃所带来的历史影响。 第五部分也就是结语部分,它在对清代宗藩体制解体情况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在批判该体制封建性、不平等性的前提下,客观地评述了该体制在东亚历史舞台上所曾起到的些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