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等西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生态脆弱,发展旅游业不仅仅可以拉动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缩小地域贫富差距,而且对于沙漠地区历史文化挖掘、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和谐发展等问题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沙漠旅游发展迅速,年接待量已经超过500万人次,出现了以宁夏沙坡头景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的景点。在旅游接待量、旅游景区建设规模、旅游综合收入等方面,沙漠旅游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但对于沙漠旅游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对我国沙漠旅游地发展基本特征的研究更加薄弱。基于此,本文以探讨我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为研究主线,从沙漠旅游资源类别、沙漠旅游地兴起的条件、沙漠旅游地客流特征、沙漠旅游地生命周期四个方面,分析我国沙漠旅游地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中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利用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的特征要素,构建沙漠旅游地评价模型,并对各沙漠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以此来确定各沙漠旅游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方法,对我国沙漠旅游资源类别进行梳理,选择鸣沙山、沙坡头等五个典型沙漠旅游地分析我国沙漠旅游地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初期的特征。从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社会思潮等不同层面对沙漠旅游地高速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典型沙漠旅游地的实际调研和旅游官方统计资料,对沙漠旅游地的游客人口学特征、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沙漠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并将志工旅游的产品设计思路引入到沙漠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来。使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沙漠旅游地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再从29个沙漠地区的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等资料上查找评价指标数据,对这些地区的沙漠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价。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沙漠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自然类的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明显好于人文类旅游资源。第二,经济发展、沙产业理论、后现代思潮、生态旅游风尚,以及我国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宏观环境,共同促成了沙漠旅游地的兴起。第三,受旅游气候、审美因素和节假日分布的影响,我国沙漠旅游地客流季节性特征明显,客源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客流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沙漠旅游地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旅游从业者、当地社区、环保机构、学术专家、新闻媒体,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利益相关者也不尽相同。第五,从时间维度上看,我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经历“资源-市场-形象-创新”四种导向模式阶段;从结构维度上看,我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优势特色资源为发展前提,以政府积极参与为发展动力,以综合性沙漠旅游景区为发展方向,以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发展目标”。第六,在目前的政策、经济条件下,可以把我国沙漠旅游区分为最优潜力区、重要潜力区和一般潜力区,并非所有的沙漠地区都适合发展沙漠旅游产业。本文研究总结了我国沙漠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完善了沙漠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沙漠旅游产业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研究结论对于沙漠旅游地科学规划、培育战略性旅游产业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