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2015年,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个国家级规划文件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新战略的具体行动蓝本。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一系列政策举措将推动我国内陆地区经济从交通走廊向经济发展带转型,将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率先在东部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的宏伟战略,采取分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地区在全球消费持续高需求的现实背景下,形成了外部依赖性强、产业发展迅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区域。但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模式发生了奇迹般逆转,沿海地区的GDP增速已经被内陆多个省市赶超。2009年后的三年中,年均GDP增速达到12%-17%这样的高水平的内陆地区与日俱增,如地处内陆的重庆、四川、湖南、河南、湖北、江西等,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内陆经济崛起”。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蓬勃发展的内陆地区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呈现一系列新特征。 然而,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新模式发展中的内陆地区面临诸多困难,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过分依赖传统的要素禀赋发展模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导致的产业结构落后以及滥用优惠政策导致的政策性开放扭曲等问题。二是单纯地复制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我们更应该在内陆地区的引资方式、对外贸易模式、区域间经济合作机制和政府管理职能方面多创新。三是国际化人才匮乏。内陆地区初级劳动力人口较多,但外向型人才相对欠缺,尤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合作方面,还存在许多体制机制性障碍。因此在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今天,我们重视和加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的研究。这对于内陆地区与世界经济建立新型的互利共赢关系,提高国际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外智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要。同时对内陆地区以至我国培育开放竞争新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指导意义。 面对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笔者倍感推陈出新的困难。在查阅了以往的众多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学界对“对外开放竞争力”的没有统一的准确定义,对其内涵解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早期研究也往往称之为“开放竞争力”或“外经贸发展竞争力”。尽管现有研究在界定开放竞争力时确实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强调了国际化背景下的区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从方向上来看,对外开放竞争力应该同时包括对国际市场的吸引能力和对国际资源的获取能力。吸引能力指国家或地区与其他经济主体相互比较、竞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国际市场的接纳能力、参与及影响水平。获取能力指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对国际商品、国际劳动力、国际资金和国际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获取、吸收和利用能力。 虽然对外开放竞争力的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构建模型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所以笔者在样本的选择和实证处理方面做了以下新的探索和尝试。 样本选择方面,本文参考张毓峰在《区域经济新格局与内陆地区发展战略选择》一文中对内陆地区的界定,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陕西、山西、河南、贵州、青海、江西、甘肃和宁夏13个省市区。并选取了2008年-2013年这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该样本选取方式使得样本覆盖更加兼顾各个区域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的相近性和相互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更贴合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的结果也更具有说服力。实证处理方面,一是在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方面,重点从国际贸易竞争力、国际投资竞争力、国际经济合作竞争力和国际旅游竞争力四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了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二在实证方法运用上,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这样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 通过以上对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综合得分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的整体格局较为稳定,但各省市的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二、我国内陆地区各省市在这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旅游和国际经济合作四个方面整体上并不具备完全竞争优势,而各省市根据自身特点呈现较强的单极竞争力。三、现阶段,各省市的GDP增长系数、税收占GDP比重和人口总数是影响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四项影响因素并未造成显著影响。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我国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竞争力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区域对外发展的竞争优势也不明显。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提高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是全面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陆地区要在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