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微环境响应高分子诊疗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oo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组织独特的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TME)不仅为肿瘤快速增殖、转移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而且削弱了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防御。此外,肿瘤微环境乏氧、弱酸和高间质压等特性,也为纳米诊疗材料在肿瘤区域充分发挥效能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是,肿瘤微环境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也为肿瘤精准诊疗提供了全新机遇。目前,基于肿瘤微环境设计的纳米诊疗材料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催生了很多富有创造力的设计与应用。但是,纳米诊疗材料在生物体内应用时仍然存在灵敏度低、渗透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去设计新材料,实现对肿瘤的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本论文主要基于肿瘤微环境乏氧和免疫抑制这两大特征,结合主动靶向与特异激活策略,分别设计制备了乏氧靶向与激活双功能探针,肿瘤靶向与激活主动渗透诊疗材料以及M2型巨噬细胞靶向与激活诊疗材料,提高纳米探针检测灵敏度、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以期实现对肿瘤更高效的诊疗。首先,论文设计合成了乏氧靶向与激活双功能探针。乏氧是实体瘤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有效的乏氧成像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但是,目前的乏氧成像探针在靶向性以及灵敏度上,依然有待提高。因此,论文首次制备了兼具乏氧靶向和乏氧激活功能的双通道近红外荧光比例探针(OPDEA/BOD-NO2),用于肿瘤的乏氧成像。OPDEA/BOD-NO2由含有聚三级胺氮氧化物的嵌段聚合物OPDEA-PS与硝基苯修饰的氮杂Bodipy荧光分子BOD-NO2自组装得到。该纳米探针表面的OPDEA赋予了材料乏氧靶向的能力,负载的荧光分子BOD-NO2最大吸收与发射波长分别为660 nm和700 nm,可以在乏氧微环境下被乏氧高表达的硝基还原酶还原为氮杂Bodipy荧光分子BOD,最大吸收与发射波长分别红移至700 nm和740 nm,其斯托克位移接近60 nm。因此,OPDEA/BOD-NO2可以作为双通道比例探针对乏氧肿瘤进行精确成像。研究表明,与含有聚乙二醇嵌段的载体相比,OPDEA/BOD-NO2可以将荧光探针在肿瘤区域的蓄积提高3倍左右,改善其信噪比。此外,OPDEA/BOD-NO2可以同时观察到探针在体内的分布与激活,其长达48 h的肿瘤区域持续观察窗口更是显著优于现有的分子探针。其次,论文设计合成了肿瘤靶向激活主动渗透诊疗材料。纳米材料的肿瘤靶向和瘤内渗透是制约其诊疗性能的关键,而受体识别介导和电荷吸附都能促进纳米材料在肿瘤内的主动转运。本文利用半乳糖与细胞膜表面ASGPR受体识别介导的内吞与乏氧响应的偶氮苯电荷转变,设计合成了新型肿瘤靶向乏氧激活主动渗透诊疗材料。首先合成了基于Bodipy荧光分子的引发剂BOD-Br,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合成 了四种分子量接近的、含有偶氮苯(az)和/或半乳糖(gal)结构的聚合物BOD-Paz-gal、BOD-Pgal、BOD-PEG和BOD-Paz-PEG,分别组装成尺寸约为25 nm的纳米探针。研究表明,半乳糖的引入会显著提高HepG2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而乏氧引发的偶氮苯结构的电荷转变能提供更好的肿瘤渗透以及滞留能力。装载化疗药喜树碱的BOD-Paz-gal-CPT能够将药物高效地递送至肿瘤区域,显著提升肿瘤治疗效果。最后,本论文设计合成了 M2巨噬细胞靶向诊疗材料。除了乏氧,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是影响肿瘤诊疗效果的一大因素,其中,巨噬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里占比最大的固有免疫细胞,主要表现为促瘤的M2型巨噬细胞,在肿瘤的生长、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追踪M2型巨噬细胞可能会是超早期肿瘤检测的一种理想方法。但是,通过实时追踪M2型巨噬细胞的迁移来监测肿瘤的转移,至今未有文献报道。因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种M2型巨噬细胞靶向一氧化氮响应纳米探针NRP@M-PHCQ。该探针由包含甘露糖基元和羟氯喹基元的两亲性聚合物(M-PHCQ)与能被一氧化氮激活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NRP)自组装制备而成,可以高效的靶向M2型巨噬细胞,并追踪其极化转变过程。M-PHCQ可以通过甘露糖基元靶向M2型巨噬细胞,并通过羟氯喹基元对其进行极化;极化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氮可以快速点亮NRP荧光探针,从而实现对整个巨噬细胞极化过程的可视化追踪。动物实验表明,相较于转移灶4T1细胞自带的Luci生物发光,NRP@M-PHCQ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能够更早地观察到淋巴结以及肺组织中的转移瘤。该结果不仅表明M2型巨噬细胞在肿瘤内的广泛浸润,并在肿瘤转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NRP@M-PHCQ极化后的M1型巨噬细胞,可以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显著抑制肿瘤的早期肺转移。此外,结合可激活光热疗法可以在皮下瘤模型中完全消融肿瘤。
其他文献
<正>在互联网语境下,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而立足国际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其他国家音乐中的优秀元素,赋予传统民族音乐以新时代的艺术特色,是拓展与丰富民族音乐内涵的重要方式。《互联网语境中中国音乐的国际视野》是由喻辉、斯蒂芬·怀尔德主编的“互联网语境中中外音乐交互影响研究”丛书之一,本书以互联网为背景,以中国音乐的传播发展为基础,基于国际视野,分析中国音乐的全球化发展路线,提供中国音
期刊
留学运动是20世纪前期中国内部社会危机日趋激化以及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双重背景之下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以来,中国原有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世界观一一崩塌,以西方为师,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成为中国人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一个尝试。日本和欧美国家也努力强化对于中国青年一代的教育权的争夺,试图培养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努力吸引中国留学生,形成中国20世纪前期影响巨大的留学运动。在20世纪
将“世界音乐”研究置于国际民族音乐学发展大背景中审视,其有着“民族国家”到“跨民族跨文化”的范式转变。国际上通用的“世界音乐”概念,与中国使用的“世界民族音乐”概念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关注的重点并不在民族,而在世界,即人类音乐的国际性或跨民族的某种特性;后者则主要聚焦民族特性。这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的差距,对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章学诚在清代乾嘉时期发明其“文史校雠学”,提倡史学撰作,当时其学问不为时人所重。在1832(道光十二年)章学诚儿子刊刻章学诚所撰的《文史通义》(附《校雠通义》),使其学问传播渐广,惟后来鸦片战败,国人强调实学,亟欲寻求改革之路,深入研究其学问者不多;至清末经日本学者介绍,始渐受国人重视。章学诚的学问由清中叶跨进近现代,在其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面相。从乾嘉考据学的角度,章学诚的学问被认为疏于考证
面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挑战,尽管发达国家强调减少碳排放,发展中国家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是两方都认同“绿色经济是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因此,绿色GDP成为了衡量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的国家战略,而大湾区又是全球唯一的一个“一国两制三法系”的区域。正因如此,如何凝聚绿色发展共识,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
文章用辩证法思维,分析出版融合本质是内容生产、技术应用与管理创新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两种出版模式相互借鉴和竞合发展的矛盾运动。据此,笔者提出以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为突破口,构建与融合发展业务相适应的研发投入机制,完善与融合发展生产力相协调的生产关系要素三个建议,旨在更好地推动出版融合发展。
<正>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形成的三角贸易的周而复始,黑非洲音乐以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艺术生命力,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音乐尤其是对整个美洲大陆近现代音乐和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拟以用人类学文化批评、民族音乐学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迄今为止国内仅见的两本“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音乐研究专著给予分析比较与阐释评价;探求世界民族音乐研究双视角方法的可行性及其成效,就教于方家!
期刊
北白鹅墓地出土铜器铭文的匽与文献记载的南北二燕皆无涉。匽系位于今垣曲一带的国族,姞姓,在畿内有采邑,北白鹅墓地系匽国贵族墓地。夺簋的夺厉王时在王朝任要职,其后人中义父及匽仲皆于王朝世袭卿士。太保匽仲与周原出土的中义父诸器的中义父同系华族之人,中氏,春秋早期在王朝任太保,死后归葬故国。东周兵器铭文中的“匽氏”或即其后裔,系以地为氏。匽国在晋西南一带至迟自西周中期延续到春秋时期,两周之世,匽之实力不容
石生苔藓植物生长于岩石表面,对喀斯特岩面生境的土壤形成、养分积累、保水固土,以及整个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及其物质能量循环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石生苔藓植物对喀斯特高钙环境的适应机制,能够丰富喀斯特植物生态学理论,为揭示植物生理进化史和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本文选择典型喀斯特代表区域研究石生苔藓植物特征,通过喀斯特石生苔藓植物优势种的形态与生理过程对高钙环境的响应,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