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纪念中的“抗日战争”记忆——以《人民日报》抗日战争纪念报道为中心(1950-2010)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建构大众历史记忆的重要机制,从1950到2010年,《人民日报》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塑造民族记忆共同体,通过评论、新闻、副刊等多种报道手段,将抗战纪念扩展到全社会,一方面维护了党和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另一方面实现了在漫长岁月中抗战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延续。六十多年来,在政治权力、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下,《人民日报》的抗战纪念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的演变,抗战纪念的规模和主题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苏联、美国、中国国民党三种力量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也在不断重新认识和界定,与战争国日本的历史关系定位也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抗战记忆在变迁中走入当代。  总的来看,《人民日报》的抗战纪念呈现出胜利话语与创伤话语交织、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紧张的特征。伴随社会意识的开放,《人民日报》呈现的抗战历史记忆也愈加多元和丰富,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基本史实的承认与还原已经形成。同时,对抗战个人史予以了特别关注,致力于从个人历史中拯救民族历史,每个个体的战争经历和对战争的反思,在对《人民日报》长久以来构建的宏观历史记忆形成冲击的同时,也让抗战民族记忆变得更加具体。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人民日报》在抗战纪念中一方面跟随政治步调,对抗战历史的“选择性纪念”造成了受众对抗战的“选择性记忆”,另一方面又与政治保持一定的缝隙,发挥传媒的独立性,挖掘个人历史,呈现创伤记忆,引入学术思考,力争更大层面呈现历史面貌、反思历史纪念。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这种博弈成为抗战纪念中最主要的特色,即便是在抗日战争这样被政府高度政治化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人民日报》仍然能够开展一定程度的自主纪念,发出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呼声。
其他文献
电视述评作为形象化的政论,在新闻评论中占有主体地位。本文在分析、总结电视新闻述评特点的基础上,就电视述评节目的选题、现场画面拍摄、记者提问等问题,联系实际进行了分析和
学位
为了探索卡特彼勒再制造公司回收、利用零部件生产工艺,对卡特彼勒3500型发动机缸盖中关键零部件的拆卸安装工艺进行研究。在发动机工作 In order to explore Caterpillar r
数字科技馆是以科普资源为中心内容建立的网上科技馆,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管理科技信息,通过文档、图片、影像、三维模型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沉浸式、交互性地展现科学知识,并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体现了科技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为大众提供了集中、便捷、立体的数字科普资源,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中国数字科技馆是我国第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探析
期刊
该论文首先以新时代舆论监督的历史发展为线索,简单回顾了二十年来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并对二十年来舆论监督发展过程中彰显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概括和分析.结合舆论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