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建构大众历史记忆的重要机制,从1950到2010年,《人民日报》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塑造民族记忆共同体,通过评论、新闻、副刊等多种报道手段,将抗战纪念扩展到全社会,一方面维护了党和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另一方面实现了在漫长岁月中抗战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延续。六十多年来,在政治权力、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下,《人民日报》的抗战纪念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的演变,抗战纪念的规模和主题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苏联、美国、中国国民党三种力量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也在不断重新认识和界定,与战争国日本的历史关系定位也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抗战记忆在变迁中走入当代。 总的来看,《人民日报》的抗战纪念呈现出胜利话语与创伤话语交织、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紧张的特征。伴随社会意识的开放,《人民日报》呈现的抗战历史记忆也愈加多元和丰富,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基本史实的承认与还原已经形成。同时,对抗战个人史予以了特别关注,致力于从个人历史中拯救民族历史,每个个体的战争经历和对战争的反思,在对《人民日报》长久以来构建的宏观历史记忆形成冲击的同时,也让抗战民族记忆变得更加具体。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人民日报》在抗战纪念中一方面跟随政治步调,对抗战历史的“选择性纪念”造成了受众对抗战的“选择性记忆”,另一方面又与政治保持一定的缝隙,发挥传媒的独立性,挖掘个人历史,呈现创伤记忆,引入学术思考,力争更大层面呈现历史面貌、反思历史纪念。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这种博弈成为抗战纪念中最主要的特色,即便是在抗日战争这样被政府高度政治化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人民日报》仍然能够开展一定程度的自主纪念,发出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