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对慈善事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证明,我国的慈善事业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培养良好的公民慈善意识。但是,目前我国公民慈善的意识还远远落后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要求,成为了我国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掣肘。本文在对慈善意识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扬州市慈善意识培养现状调查,实证性的分析和论证了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培养的基本现状及问题成因,并提出相关培养方案。文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阐明了慈善意识培养的含义及其特征。慈善意识培养就是能够进行慈善意识培养的一定群体、社会组织或个人,为达到预期慈善意识培养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慈善思想理念、伦理规范的灌输和引导,使其形成促进个体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尚思想品德的一种实践活动。慈善意识培养主体的引导性、培养对象的复杂性、培养导向的利他性是慈善意识培养的主要特征。第二章,阐述了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当代意义。作为在马克思主义引领建设下的中国,其思想理论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并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不断被实践、延展,是当代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培养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公民自身和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共同进步。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当前公民慈善意识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成因。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公民慈善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新型慈善形式不断涌现,社区的慈善意识培养作用凸显,青少年开始成为慈善事业潜在的参与主体。但同时,公民慈善意识整体较弱,慈善培养渠道单一,慈善意识培养缺乏规范,慈善组织培养作用下降等问题也日益显现。究其原因,传统思想的羁绊、慈善专门化培养落后、法制化进程缓慢、慈善组织公信力缺乏等问题依然阻碍着我国公民慈善意识培养的进程。第四章,提出新时代中国公民慈善意识培养的路径。问题的产生是复杂性的,问题的解决是全局性的。批判继承中西方公民慈善意识培养的理论,科学认识传统慈善理论的现代内涵以及公民慈善意识的需求层次是基础;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善,加强慈善文化建设,重视和支持慈善组织发展是根本;社会教育重视慈善意识培育,塑造良好教育环境,形成全社会培养合力是中心;大众媒体正确看待慈善,关注监督慈善组织,引导公民慈善意识发展是动力;慈善组织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夯实诚信机制,增强社会公信力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