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出倦怠的易发阶段,而对于其他阶段均无涉及或涉及的不够详细,更没有专门针对准离职期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因此,本文选取延边州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和了解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探讨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生涯阶段的关系,探讨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与个体、群体、组织环境的关系,寻求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分析处于准离职期的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管理。以此进一步丰富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重点分析了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的动态,通过修改Maslach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103名准离职期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访谈教师8人。为了比较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它职业生涯阶段教师存在的差异,又问卷调查了普通教师1052人。最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定量分析,掌握了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个体、群体和组织差异,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水平处在一般的状态(均值为2.444),但情绪衰竭维度却达到比较严重的水平(均值为3.014);与其它年龄阶段的教师进行比较,准离职期教师的职业倦怠处在最严重的水平,且差异非常显著(P=0.006);准离职期教师在适应能力、专业态度、个体生理等因素上,与处在其它年龄阶段的教师,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每项P值均小于0.001);子女婚姻状况差、子女就业状况不理想、同事对自己不够尊重、受到领导批评等典型生活事件,对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影响显著;专业发展态度、适应能力、自我效能感、个体生理、社会支持因素对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水平的预测力均较好(均可以解释职业倦怠变异量的10%以上,P值均小于0.01)。其中,专业发展态度的预测力最好(可以解释职业倦怠变异量的35.5%);朝鲜族教师的职业倦怠比汉族教师严重,且差异十分显著(P=0.01);城镇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比农村小学教师严重,且差异非常显著(P=0.007)。在调查结果分析与访谈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处于一般水平,但情绪衰竭程度严重;2、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心理消极、行为退缩;3、准离职期教师面对该职业生涯阶段缺乏心理准备;4、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特点;5、专业发展态度、适应能力、自我效能感、个体生理、社会支持因素对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根据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规律性认识,为了解决准离职期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促进该群体教师专业发展,本文分别从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方面提出如下建议:1、个体方面:认识准离职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即时调整心态;不要以“老教师”为借口放弃学习,应培养终身学习观念;多与家人进行沟通,学会应对“空巢”问题;对以后的生活有所安排,为退休做好心理准备。2、群体方面:形成尊重老教师的群体氛围;充分发挥准离职期伙伴群的作用。3、组织方面:给予准离职期教师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给予准离职期教师更多的尊重与认可;给准离职期教师安排容易发挥经验优势的工作。4、社会方面:给予准离职期教师更多的社会支持;建立退休准备教育机构,为顺利过渡职业生涯晚期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