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北大宝山矿床位于南岭花岗岩带中带。它是我国著名的铜、铅、锌、铁、钨、钼等大型多金属矿床。该矿床具有矿床类型众多、成矿元素组合多样、矿床成因复杂等特点,自开采以来即受到众多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尽管对大宝山矿床的成岩年代学、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和成矿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程度较高,但是仍然存在缺乏对大宝山矿区构造特征详细研究等方面的缺点,从而影响对该矿床的全面认识。因此,本文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充分野外地质调查和查阅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对野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分析以及结合前人地、化等资料,分析和探讨该矿床构造变形特征。以“粤北大宝山矿区中生代两期褶皱及其地质意义”为论文题目,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简单的修正补充,同时,加深对矿区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为后期的科研和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及进展:(1)大宝山矿区中生代至少发生了两期褶皱作用,清楚地记录了自身的构造变形历史,为了解大宝山矿区构造演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通过对矿区内褶皱、石英脉、劈理、膝褶等变形构造的分析,识别了矿区内两个世代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的横跨叠加型式。发现早期褶皱主要且明显,大致呈近南北向(NW-NNW)展布,晚期次要且不明显,呈近东西向(NE-NEE)展布。(2)对大宝山矿区露头叠加褶皱变形特征的分析及结合区域褶皱构造线的分析,我们提出华南地区横跨型叠加褶皱的早期褶皱应为近南北向,晚期褶皱应为近东西向。基于矿区内多期变形构造的的交切关系、石英脉辉钼矿年龄数据以及区域相关地质事件分析,将近南北向褶皱(NW-NNW)的形成时代初步限制在早晚侏罗世之间(208-161Ma),可能是对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的变形响应;在晚期(165Ma之后)还存在近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东西向褶皱(NE-NEE)。(3)通过对矿区内构造与成矿关系的分析,褶皱与成矿的关系从早到晚依次为:(1)反映近东西向挤压、晚于早侏罗世的早期褶皱作用;(2)面状分布的硅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化;(3)反映近南北向挤压的晚期褶皱作用。早期褶皱作用形成的大宝山向斜构成矿区内基本构造格架,为后期岩体的侵入、矿体的储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之后燕山期的岩浆作用是成矿的主要阶段,在矿区内发育面状分布的蚀变,局部可见蚀变均匀分布于早期褶皱的转折端;晚期褶皱作用对早期变形构造进行改造和叠加,局部形成露头叠加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