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如今在中日两国间形式多样的异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作为异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翻译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文化一环的文学的翻译研究受到关注,通过对原作和译本的比较分析来进行的文化比较研究变得越发盛行。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及其中文译本、以及多个译本的比较来分析译者如何跨越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传达异文化,不仅是一件饶有兴趣之事,也是异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以吉本芭娜娜的出道作《厨房》和续篇《满月》以及4个中文译本为分析对象,从异文化传达的角度来考察翻译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段跨越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和传达异文化的。吉本芭娜娜是和村上春树齐名的日本现代作家,其多部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正如吉本本人和翻译者们所说的那样,作品虽然用词简单但是翻译起来却并不容易。为此,笔者对《厨房》和续篇《满月》中大量出现的拟声拟态词、惯用句、比喻表达进行了研究。这些都是反映日本文化和习惯的独特表现,翻译时除了内容和形式的传达之外,其背后的细微感情色彩的正确掌握及传达也是相当困难的。本论文的构成如下:首先,在序章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先行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理论框架“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和基于此理论下的藤涛文子的研究。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中,以“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分为拟声词、惯用句、比喻表达三个类别,各类别分别举出代表性的具体例子来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的终章则总结了本论文的结论,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