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中国土地问题研究的重心呈现出从"土地资源"到"土地经济"再到"土地制度"的演进趋势,可以说,对于土地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接近其深层结构。然而,中国土地问题的研究的繁荣之势事实上处于一种整体的知识遮蔽之下,最为集中的表现就是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在土地问题研究中的昌盛及其对土地问题多元属性的掩盖。特别是,土地问题研究对于土地的政治属性仍旧缺少足够的关切,土地问题中的政治因子和政治问题当中的土地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具体而言,几个在逻辑上紧密衔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第一,在社会历史理论中,土地与政治究竟有何种关联仍未形成普遍共识;第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土地制度的改革既考验国人的政治智慧同时又缺少理论支援;第三,土地问题的知识地基没有得到彻底清理,致使当前许多关于土地问题的对话和争论失去了意义。为了有效回应以上问题,本文将研究的主题定位为"土地政治",具体而言就是从政治学的理论视角切入对中国的土地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建构一种"土地政治"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来丰富和诠释土地问题的研究。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除导论和结语部分之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进行文献综述并明确本文的分析理路,第二、三、四、五章分别从结构、运行、转型和现实四个层面论述土地与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关联。具体如下:第一章:文献综述与本文的分析理路。这一章在全文中处于理论基础的位置,具体而言:一是对以"土地问题的政治分析"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政治"的分析进路。文献综述显示,已经有不少研究围绕"土地问题的政治分析"展开,但是这些研究通常是碎片化的、不自觉的、平面的,提出"土地政治"的分析进路就是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二是以土地权利和土地权力这一组关键概念为中心展开了对"土地政治"主题确立的一些前提性思考,对土地权利推定之权力本位的阐发为"土地政治"的研究设定了理论前提,通过对土地权力概念嬗变的阐释为"土地政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三是提出了"土地政治"的分析框架,勘定了全文的分析理路。总的来说,本章既构成了全文展开的理论基础,又提出了全文围绕论述的研究假设。第二章:嵌入政治体系结构的"土地制度"。这一章主要是分析土地制度与政治体系的双向性关系,以此来确证土地与政治的结构性关联。具体而言:一是对土地制度与早期国家创制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早期国家创制的过程中土地是政治体系型构的一个结构性因素,早期国家正是地权等级形式化的归宿。二是传统国家土地制度与政治结构的因应。从东西方比较的视野出发,对于西欧土地制度与封建层级政治、中国土地制度与皇权专制政治两对关系进行阐释,研究表明传统时代东西方政治体系的差异不同程度的来自于土地制度的影响和型构,而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土地制度的变动与革新的可能性空间。三是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变动,既确证了土地制度与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关系,又揭示了如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在直接套用现代土地制度之后的实践效果。总的来说,在理论建构的方面,本章从早期国家、传统国家和现代国家三个维度上证成了土地与政治之间的结构性关联;在实践逻辑的方面,在梳理了土地制度与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政治体系之间逻辑关联的同时,也自然的呈现出了土地制度自身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第三章:影响政治治理逻辑的"土地权力"。这一章主要分析土地权力与政治治理之间的双向性关系,以此来提供一个认识土地与政治之关联的运行性框架。具体而言:一是研究传统国家治理逻辑下的地权运作,通过对土地制度运行的长线历史的审视,可以发现传统中国的地权运作遵循政治逻辑。二是传统乡村治理中"权力的土地网络"的建构与阐释,研究发现以乡村场域作为边界,土地与乡村外部权力关系和内部政治结构相互嵌入存在着深度勾连。三是分析传统时代土地权力支配的正当性及其异化的逻辑,研究认为在前近代社会当中,整个社会的支配结构是一种等级化的人对人的直接支配形态,作为这一支配形态有机组成的土地权力支配必然服从这一支配的逻辑。总的来说,在理论建构的方面,本章从传统时期国家治理和乡村治理两个维度上证成了土地与政治之间的动态性关联;在实践逻辑的方面,在认识土地权力与传统时期政治治理之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在前近代政治治理逻辑下披着正当性外衣的土地权力终究难逃异化和扩张的历史宿命。第四章:规范政治变迁方向的"土地革命"。这一章主要是分析土地革命与政治变迁之间的双向性关系,以此来提供一个认识土地与政治之关联的转型学视角。具体而言:一是对土地在法国和俄国革命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并在这一基础上总结发掘了地权问题嵌入近代社会革命的共通性逻辑。二是考察中国革命中以土地为中心的政治动员是如何展开的,重点沿着制度动员、观念动员和组织动员三个维度延伸,研究显示出土地作为一个中心议题参与到近代中国的革命当中去,成为政治和社会变迁的一个关键节点。三是对俄国和中国的土地革命进程中对农民采取集体化束缚的理论误区和历史缘由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土地改革"后期理论和实践上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农民-土地观点的背离揭示了土地革命进程对政治现代化的偏离。总的来说,在理论建构的方面,本章通过对土地与不同国度、不同组织程度的近代革命之内在勾连的分析证成了土地与政治之间的转型学关联;在实践逻辑的方面,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之农民-土地问题观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中俄两国后"土改"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偏离进行了反思与分析。第五章:左右政治秩序建构的"土地冲突"。这一章主要是分析土地冲突与政治秩序之间的双向性关系,以此来提供一个认识土地与政治之关联的现实性注解。具体而言:一是在历史比较视野下考察土地冲突的内涵特征、表现形式、秩序影响等方面的变迁,研究表明当下中国事实上处于前近代政治残余与后现代风险扩散的对冲当中,因此当前的土地冲突既带有了"权力冲突"的特征,又呈现出"土地风险"的样态。二是通过对几个带有典型意义的征地冲突的案例的拓展,分析了当下征地冲突中公共权力的失范与农民抗争中的权力建构,研究表明所谓农民权力建构实际上是一种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支援的借力行为,表面上看具有"权力对抗"的性质,实则是没有任何的反体制属性,而且也往往难以达到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效果。三是在风险社会的理论视野下考察制度化不平等、不确定性的扩散和有组织的不负责等几个土地制度的非正典化过程,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土地制度中普遍存在的中心-边缘结构、有意模糊和组织化不负责使得土地问题成为风险的聚集地,带有全局意义的"土地风险"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总的来说,在理论建构的方面,本章通过对"征地"这一中国现实场景和"风险"这一世界性理论视域中土地冲突与政治关系的分析证成了土地与政治之间的现实性关联;在实践逻辑的方面,阐明了祛除未净的前近代政治社会传统与应接不暇的后现代风险扩散的对冲当中土地冲突可能带来的秩序危机。本文所形成的基本结论有两个方面:第一,从理论建构上讲,确认了土地与政治之间的本质勾连,揭示了土地所具有的政治属性,证成了"土地政治"作为一个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正当性。第二,从实践逻辑上讲,明确了"土地政治"是一个以特定时空的社会历史形态为依凭的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在一般性的社会历史图式中,"土地政治"的形态经历了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变迁,而当下中国的"土地政治"处于前近代和后现代交错的格局之中,并基于此提出了"中国土地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样一个命题。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批判,我们希望在这里强调的一点是"土地政治"不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实体性概念,在开放性的意义上,我们希望"土地政治"能够成为一种土地问题研究的全新范式,也就是说,"土地政治"所要呈现的不是一种固定的内涵,而是一种分析理路或进路,"土地政治"这个概念和理论框架提出来的终极价值与意义就在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