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构成的威胁越来越明显。生态安全已经与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等同等重要。因此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就生态安全评价的对象而言,国内外还没有将生态敏感型地区作为一个特定区域进行专门的探讨;就目前的评价方法来看,还没有一套广泛应用于判断生态安全与否的严格标准,而且这些方法牵涉的环境与生物方面的指标因素众多,具体操作比较困难。因此,实际研究工作中,有必要在较大范围和较大程度上采用一种便于理解、便于计算的方法。基于这种考虑,本文以生态敏感型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生态足迹方法,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速度是否超过了自然的再生能力的角度来研究的区域生态是否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在明确生态敏感型地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比较,选择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便于对生态安全的衡量和叙述,提出生态不安全指数的概念;首次选择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生态足迹指标体系相结合进行了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预警模型设计;运用上述方法以生态敏感型地区—池州市为典型案例,在分析其生态敏感性、警度及警限划分的基础上,对其开展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的实证研究,并提出改善池州市生态安全的措施。 实证研究表明:(1)1996—2004年的9年间,区域生态承载力均小于生态足迹,生态不安全指数均大于1,池州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已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在不安全状态。其中人均承载力呈减少趋势,人均生态足迹呈增大趋势,且近年来增大的趋势更为明显;(2)从各指标的评价结果显示,各类型土地的生态足迹供求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林地和建筑用地处在安全状态,水域、耕地以及草地处在不安全状态,其中水域的安全性最差,其次是耕地和草地,而且水域和耕地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3)1996—2004这9年间的平均万元GDP生态足迹为3.4012 hm~2,均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是引起生态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4)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结果显示,总系统生态安全状况在1996~2001年处在轻警,2001~2006年处在中警状态,林地和建筑用地处在无警状态,牧草地尽管某些年份有所波动,但总体处于中警状态,水域在2001年以前为中警,2001—2006年为重警。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生态安全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