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尼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民族风俗的影响下,哈尼族人民创造出多姿多彩并反映该民族历史文化的传统民间舞蹈。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舞姿造型和风格特性来展现本民族的精神风貌、思维观念和审美情趣。本文以哈尼族民间舞蹈“铓鼓舞”“棕扇舞”“乐作舞”为研究对象,结合动律形态、动作语言等外在肢体表现形式的叙述,阐析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对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影响,从而探寻肢体语言层面下隐喻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蕴。以舞蹈学、舞蹈形态学、艺术人类学等方法论为指导,运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展开哈尼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排的应用研究。该文章由导论、正文(三个部分)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在导论部分,笔者对该论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的使用和哈尼族民间舞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发展做出相应的阐述与总结。正文第一部分,哈尼族民间舞蹈概述。从哈尼族民间舞蹈入手,追溯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源起,探讨其自然环境、人文背景,进而阐述哈尼族民间舞蹈的种类与功能,探析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第二部分,哈尼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排分析。以“铓鼓舞”“棕扇舞”“乐作舞”教学组合编排为实例,对舞蹈动律、动作元素、圈舞形式和道具等编排中涉及的舞蹈内容加以阐述,透析舞蹈动作形态下的文化内涵,呈现哈尼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编排。第三部分,哈尼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教学组合实践。将应用在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的组合及其成效显现予以细致论述,以此说明哈尼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排的价值意义。结语部分则对全文进行总体归纳。笔者试图通过课题研究,将哈尼族传统民间舞蹈优质资源引入云南各艺术类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材中,丰富与完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哈尼族部分)教学内容,促进区域性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