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拔牙后的骨重塑过程中,牙槽嵴的水平和垂直的改变不可避免,因此,拔牙后保存足够牙槽嵴软硬组织的量,对于避免复杂的后续治疗、获得美学效果、获得良好的传统或者种植修复效果以及延长预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文献和资料提出了大量治疗方法,用以减少或者避免拔牙后的组织丧失,但没有一种方法明显优于其他。牙槽窝内的骨替代品可作为周围细胞的支架,便于缺损周围细胞的渗透和迁移,同时起到维持拔牙窝空间的功能。屏障膜已确定可以减少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研究表明,位点保存的治疗中,屏障膜和填充材料的结合可以明显减少骨的吸收,但牙槽嵴仍被吸收,可能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如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具有诱导骨组织再生的潜能,对伤口愈合和上皮化起到重要调整作用,在组织再生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实验首次采用负载bFGF可吸收屏障膜覆盖拔牙窝,并结合骨移植材料进行位点保存,探究其对牙槽嵴的形态和组织学成分的作用效果,对临床选择位点保存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方法: 本实验选择4只比格犬,拔除双侧下颌第二、第三、第四前磨牙(P2,P3,P4)远中根。实验共分为三组,A组空白组,拔牙窝内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空白ADM膜,C组实验组,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载bFGF的ADM膜。术后即刻和术后八周拍摄CBCT,计算牙槽嵴的高度、宽度变化和八周后体积。术后八周处死实验动物,对实验位点进行组织学观测,并分析比较拔牙窝成分。 结果: 在牙槽嵴宽度的改变方面,CBCT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的表现最为严重。A组牙槽骨宽度存留量在距离牙槽嵴顶下1mm、3mm处显著低于B组(骨粉+空白膜)和C组(骨粉+bFGF膜),1mm处B组牙槽骨宽度剩余量低于C组,且差异接近显著(p=0.052)。组织切片结果与CBCT结果类似,在距离牙槽嵴顶参考线根方1mm和3mm水平处,A组颊侧牙槽骨与B组和C组有显著差异,其中C组骨存留量多于B组。在舌侧,A组骨存留量明显多于颊侧,同时,1mm处C组骨宽度存留量显著高于A组。而在距离牙槽嵴顶5mm处,各组数据差异不明显。 在牙槽嵴高度的改变方面,CBCT结果显示,A、B、C三组的牙槽骨颊侧、舌侧和中央高度在术后八周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改变不如宽度变化显著,且舌侧高度吸收不如颊侧高度吸收明显。三组数据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仅有趋势表明A、B、C三组槽骨吸收率逐渐降低。组织学切片结果进一步证实了CBCT的结果。但在颊侧牙槽骨高度的测量中,C组术后八周的骨吸收量显著少于A组。 牙槽窝组织学结构分析显示,拔牙窝内放置骨充填材料的B、C两组在新生骨总量上并没有显著优于未经处理的A组。C组拔牙窝内全部硬组织总量(Bio-Oss(@)骨粉+骨)显著高于A组,B组矿化物总量高于A组,差异接近显著。在拔牙窝中1/3范围内,新生骨总量存在按照A组、B组、C组逐渐增加的趋势,C组的多细胞单位显著高于A组和B组,提示此区域在C组内牙槽窝改建更活跃。牙槽嵴顶上方被覆牙龈组织的量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在牙槽窝内放置Bio-Oss(@)骨粉并覆盖屏障膜的位点保存方法可有效减少牙槽骨的吸收,在宽度维持上效果更明显,同时可以增加牙槽窝内矿化物的量,减少骨髓的形成;载bFGF屏障膜联合骨粉的使用可促进拔牙窝位点牙槽骨的再生,较使用骨粉+空白屏障膜的实验组效果明显,特别是可以降低颊侧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吸收量,促进拔牙窝中央新骨形成,对临床选择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