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与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xi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微炎症在增加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表明,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一种基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新型微炎症标志物,是多种疾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然而,SIRI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探索SIRI对P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选择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且术后规律行PD治疗的646例ES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至2019年12月31日,或达到终点事件如全因死亡及CVD死亡,或转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或行肾移植,或失访。使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病历系统及检验系统收集患者行PD治疗后1-3个月内的基线人口学资料及临床实验室数据。按SIRI中位数1.28水平,将患者分成低SIRI组和高SIRI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差异。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SIRI与各研究因素的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及CVD生存率的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SIRI与NLR、MLR在PD患者全因死亡及CVD死亡中的预测能力。双侧统计学标准P值<0.05被视为有统计学差异。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低SIRI组和高SIRI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等基线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基线血尿素氮、肌酐、校正钙、血磷、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白蛋白、总Kt/V等无统计学差异。2.SIRI与PD患者的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总胆固醇呈正相关,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3.低SIRI组的PD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及CVD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高SIRI组的PD患者(P值均小于0.001)。4.高SIRI水平对PD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危险比(hazard ratio,HR)2.00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al,CI)1.304-3.088,P=0.002),及 CVD 死亡风险(HR 2.847,95%CI 1.445-5.608,P=0.002)具有独立预测价值。5.SIRI在全因死亡风险和CVD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分别为:0.627、0.604、0.625 和0.661、0.649、0.648。结论:高SIRI水平与PD患者的全因死亡及CVD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是PD患者全因死亡及CVD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其预测价值优于NLR、MLR。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围术期血小板减少,包括术前与术后血小板减少,均与许多心血管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相关。然而围术期血小板减少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预后的关系仍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术后血小板减少对接受
研究背景和目的:背景:结直肠息肉检出率越来越高,息肉的不同病理性质影响结直肠癌筛查策略制定,而临床上由于病理结果的滞后性和病理医生缺乏,随访策略的制定通常不够及时和个体化。目的:1.探究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下 Kudo pit pattern分型判断结直肠息肉病理性质的准确性;2.探究息肉大小和息肉形态哪个因素对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的选择影响更大;3.探
研究背景:近几十年来,慢性肝病已被认为是获得性凝血障碍的代表。因为肝脏是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合成部位,故在肝硬化患者中大部分凝血因子减少,包括FⅡ、FⅤ、FⅦ、FⅨ、FⅩ、FⅪ、FⅫ。但是,一些研究报道了肝硬化患者中抗凝因子与抗凝因子之间的不平衡,并且表明血浆中的“促凝”因子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因子Ⅶ的水平升高和血浆抗凝因子蛋白C的水平降低所致。由于复杂的凝止血状态,慢性肝病急性肝损伤的患者更容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