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人工林木材高固碳性对培育措施响应的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n_lu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量使用和对森林的破坏性砍伐,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日益累积,引发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碳库和碳源的双重作用。在人工林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揭示高固碳量优质木材的人为干预模式成为重点内容。  本研究以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初植密度、林分结构和间伐强度三大培育措施为影响因子,基于木材显微图像分析处理系统,以落叶松木材微观构造特征(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管胞壁厚、管胞壁腔比、胞壁率)、物理特征(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晚材率、生长轮密度)为指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显微构造、物理特征、碳素储存量和落叶松人工林培育措施之间的相关模型,探究高品质落叶松木材的人工培育措施,并进一步结合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分析不同培育措施下的环境效应,从而揭示出适用于固碳增汇林和用材林培育的营林措施。  从碳素储存量的角度探究,人工林落叶松的年碳储量在幼龄期以早材碳储量为主导,在成熟期则以晚材碳储量为主导,且对于单株落叶松而言,高固碳量的培育模式为2.5m×2.5m初植密度、未间伐和混交林。  从微观构造特征的角度研究,3.0m×3.0m初植密度下的特征数据优于2.5m×2.5m初植密度;未间伐和重度间伐的特征数据各有优势,其中重度间伐对管胞直径和胞壁率两项指标具有主导作用;混交林的特征数据更优。  从物理特征的角度分析,3.0m×3.0m初植密度下的特征数据更优;未间伐的特征数据较优,但生长轮宽度指标在重度间伐条件下更优;针对林分结构而言,带状造林、混交林和纯林的特征数据具有相似性,但对于生长轮密度和生长轮宽度两项指标在混交林条件下更优。  从环境效应的角度评价,人工林落叶松实木地板制造对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即空气污染物排放、农业土壤污染物排放、挥发性无机化合物、氨、一氧化碳和氟化氢六个指标具有正效应,淡水污染物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PM2.5和二氧化碳四个指标具有负效应。重要的是,3.0m×3.0m初植密度、未间伐、带状造林和混交林在碳汇方面更具优势。  对于固碳增汇林而言,2.5m×2.5m初植密度更为合理,不仅单株树木的碳储量相对较高,单位面积内的蓄积量也较高。其次,未间伐的措施更为合理,其有效避免因间伐等操作而产生的能源消耗。再者,混交林和带状造林均是合理的培育措施,其优势在于可通过林分结构的转换实现落叶松的循环利用。  对于用材林而言,混交林和3.0m×3.0m初植密度培育下的落叶松不仅具有高碳储量,且材质较为均匀,满足木制品的加工要求。其次,未间伐相对而言可作为优选方案,但需要重点关注管胞直径、胞壁率和生长轮宽度三个指标是否符合木制品加工要求。  本研究后续的研究重点将在于探索重度间伐与未间伐之间的可适性,以及不同营林措施间的交互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内容、途径、方式、评议、结合等方面,加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积累学生语言,为中、高段的说写奠基。  关键词:内容;途径;方式;评议;结合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过程是从说到写的过程,是思维发展、语言积累的过程。  边远地区学生见识短,学习品质差,教师思想松懈,教学行为懒散,致使学生在作文面前:“谈虎色变”、内容空洞。  “添砖加瓦筑大厦,万丈高楼平地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 如人意。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必修内容,因其存在于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比如练习题题目的理解、生活中的广告、动漫等相关信息都与语文息息相关。因而,在语文教师需要利用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案帮助小学生有效学习小学语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使得小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强化自身具备的能力,并使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
摘 要:本文探究了“教学练一体化”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的构建策略,在具体的论述中,对“教学练一体化”的理论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从“专业学习与岗位实践”、“学校与企业环境”以及“学生与技工身份”三个方面出发,探究了具体的“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方案,以及详细的执行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学练一体化”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练一体化
本文全面总结了建筑物爆破拆除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建筑物爆破拆除在力学机理研究方面的严重不足,提出了“爆破拆除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力学模型及工程应用”这个课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