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分子筛基催化剂制备及微波催化燃烧VOCs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bao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量持续攀升,由此而引发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亦是愈发严重。VOCs大都有一定毒性并伴有刺激性气味,是光化学烟雾、臭氧、PM2.5及温室效应等大气污染的元凶或者重要前体物,并会危害人体健康。微波催化燃烧作为VOCs治理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降解和矿化效率高、设备投资及运行费用合理等优点而受到了科研人员和企业的青睐。催化剂是催化燃烧技术的核心,研制强吸波、高活性的催化剂则有助于VOCs的高效微波催化燃烧降解。实验以整体式蜂窝状分子筛为载体制备铜锰铈负载型催化剂,考察其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对多组分VOCs(甲苯、丙酮和乙酸乙酯)的催化性能及稳定性,研究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因素和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对床层温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SEM、XRD、BET等表征手段对整体式催化剂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晶粒大小及晶相结构等进行测试分析。试验研究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成果:(1)蜂窝状分子筛载体自身吸波能力较好,在微波场下升温较快,负载后的分子筛载体升温性能明显优于负载前的分子筛载体,其原因是负载的铜锰铈氧化物可有效吸收微波能,在催化剂表面形成高温热点,从而提升了催化剂整体的吸波性能,有利于污染物的氧化降解;(2)制备的Cu-Mn-Ce/分子筛蜂窝状催化剂,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对中低浓度的VOCs废气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当床层温度超过300℃,风量为5m3/h条件下,催化剂对浓度在200-2000 mg/m3之间的VOCs气体的降解效率在96%至80%之间;(3)温度是VOCs氧化降解的先决条件,床层温度超过300℃后,温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不再明显。风量,即停留时间的变化对降解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催化反应室中的温度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因此加强反应室腔壁的保温有利于提高VOCs的催化降解效率;(4)Cu-Mn-Ce单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金属氧化物尖晶石是催化剂中主要的活性组分,甲苯、丙酮、乙酸乙酯分子在活性组分表面发生准一级反应而被催化氧化。高温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有限,六次重复性试验证实催化剂仍具有高活性和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论文研究工作为微波催化燃烧技术治理VOCs废气奠定了技术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其他文献
天然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清洁能源,但其主要成分CH4却是一种温室效应很强的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天然气发动机和煤矿通风系统等的CH4排放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催化氧化技术可以在
化学清洗是超滤系统运行中的必要环节,现阶段常用的膜清洗剂是次氯酸钠(NaClO),NaClO作为清洗剂在使污染物从膜上脱离的同时会与高分子膜材料及添加剂反应,改变膜的化学组成与
非晶合金材料具备特殊玻璃态组织,故此具备高强、高硬以及十分出色的耐磨性。纯Cu拥有格外突出的导电与导热性,可是其硬度却相对较低并且其耐磨性差。本文通过在纯Cu表面制备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步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伴随着轨道交通行业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各种运营线路对于不同列车车辆型号的补车需求也逐渐增多。在
Transformation Optics provides new possibilities to design devices of extraordinary functions such as concealing of object by using metamaterials.One of the mos
超燃冲压发动机中来流气体速度极快,燃料驻留时间短,如何实现高效快速的燃料混合是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壁面燃料喷注是燃料混合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以超
随着航天、航空、国防、汽车等制造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对于产品轻质化、强韧化以及成形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起皱失稳作为薄壁构件塑性成形的主要缺陷之一,一直是成形调控中
连续刚构桥把T型刚构桥和连续梁桥的优点集合在一起,特点是主梁为连续梁体,并与桥墩固结。连续刚构桥已成为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首选,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在地震作用下受力
本文利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将机床机架划分成若干模块,并对这些模块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且将这些模块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成不同布局的机床,从而适应不同的加工需求。选取卧式C形
电动汽车是当今世界三大发展潮流节能、环保以及安全下的产物,同时,其出现能够缓解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的问题,因此,现今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就是电动汽车。而其中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具有车轮转矩独立可控及过驱动的特点,这就能对电动汽车进行更多的动力学控制,已成为动力学分析与控制方向的热点。本文首先是研究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差动助力转向控制,随后是对其横向稳定性进行研究,最后将两大动力学控制进行协调,为以后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