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磨牙(Third molars,M3s)与多种口腔疾病密切相关,如冠周炎,龋齿,颌骨囊肿及肿瘤等。更为重要的是,M3s还会影响其相邻第二磨牙(Second molars,M2s)的牙周健康状况,引发邻牙牙龈炎症甚至牙周破坏。严重的牙周疾病会导致M2s被过早拔除,而M2s在口腔行使咀嚼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M3s对邻牙牙周健康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阻生第三磨牙(Nonimpacted third molars,N-M3s)对牙周健康的消极影响与阻生M3s类似,同样可能会对相邻M2s造成严重的牙周破坏。通过回顾影像学资料,研究者发现以M3s缺失的M2s为对照,N-M3s增加邻牙远中牙槽骨吸收风险。进而在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分析临床检查资料发现N-M3s邻牙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率等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为了进一步探索N-M3s的临床应对策略,学者通过前瞻性研究发现预防性拔除N-M3s后,邻牙牙周健康改善,PD降低。以往的研究从临床指标和影像学资料描述了N-M3s对邻牙牙周健康的宏观改变,目前尚未见文献从微观角度探究N-M3s对邻牙牙周状况的影响,分析其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由于牙周疾病是由龈下菌斑微生物的定植与宿主免疫应答的相应改变引起的,因此本研究假设N-M3s对邻牙的牙周消极影响可能源于龈下菌斑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应答之间的相互作用。目的:本研究拟从微生物学和宿主免疫应答角度,通过分析龈下菌群组成和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8(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8,MMP-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TIMP-1)的浓度,观察N-M3s对邻牙牙周状况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拔除N-M3s后邻牙龈下菌群和GCF中炎性因子浓度的变化,为探讨N-M3s的临床决策(“拔”与“留”)提供证据支撑,并为探究N-M3s的牙周影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N-M3s存留对邻牙牙周状况的影响:同颌配对横断面研究从2019年5月-6月期间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连续就诊者中,筛选同一颌位第一磨牙(First molars,M1s)、M2s完整存在,一侧存在N-M3s,对侧M3s缺失的纳入者。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参与者的目标磨牙区M2s进行临床牙周检查,并采集M2s远中点位的GCF和龈下菌斑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同颌配对比较N-M3s存留对相邻M2s临床牙周指标、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影响。2.N-M3s拔除对邻牙牙周状况的影响:6个月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与实验一相同。根据纳排标准,筛选至少一个磨牙区存在完整的M1、M2和N-M3,并决定拔除N-M3的受试者。在N-M3s拔除术前(基线检查)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对邻牙的牙周状况进行检查。分析相邻M2s的临床牙周指标、GCF中炎症生物标志物浓度以及龈下菌群组成的变化。3.统计方法非参数检验的配对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多重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和Cochran’s Q检验比较至少一个点位探诊深度≥5 mm(PD5+)和至少3个点位探诊出血阳性(BOP+)比例的差异。菌群群落结构多样性由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进行比较。从物种和样本两个层面进行聚类,绘制相对丰度分布排名前35个属的热图。采用Meta Stats分析组间物种相对丰度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使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QIIME1.9.1、Graph Pad Prism 7和SPSS v20.0进行。双侧检验水平为0.05。结果:1.本实验从175名就诊者中筛选出15对纳入磨牙区进行同颌配对比较。相比于M3s缺失,N-M3s邻牙的PD及dPD显著升高(p<0.001)。通过ELISA实验分析GCF中炎性因子在两组中的表达水平,相比于M3s缺失,N-M3s邻牙GCF中MMP-8浓度升高,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N-M3s显著影响邻牙的龈下菌群结构,并且在物种注释分析中发现N-M3s存留侧的邻牙龈下菌群中与牙周致病相关的普氏菌属(unidentified 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显著高于M3s缺失侧(p=0.039)。2.6个月随访期结束后,本实验最终获得26名患者的完整数据用于统计分析。以基线水平为对照,拔除N-M3s后6个月,相邻M2s的牙周状况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M2s的PD及dPD显著降低(p<0.001),GCF中MMP-8浓度显著降低(p=0.025),龈下菌群结构明显聚集,其中牙周潜在致病菌未鉴定的普雷氏菌属(unidentified Prevotellaceae)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01和0.009)。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临床牙周指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提供了N-M3s对相邻M2s的牙周状况存在消极影响的临床、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证据,并进一步发现了N-M3s拔除与M2s的牙周状况的改善有关,包括临床牙周指标的改善、GCF中炎症因子的减少以及龈下菌群内牙周致病微生物的降低。尽管目前保留或拔除N-M3s仍然存在争议,但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N-M3s牙周危害的直接临床证据,应在邻牙受到不可逆的病损之前尽早做出临床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