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 IDP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乳腺疾病,包括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三个部分。2003年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乳腺肿瘤分类标准中,将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作为一组疾病单独列出,并明确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归类于乳腺癌前病变的范畴中。但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良恶性鉴别、手术方式选择等存在较大难度,在国内外的研究中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所以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在临床上予以足够重视。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住院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244例病例为研究对象,复习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及CerbB-2的表达,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包中的卡方检验进行处理,比较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案方面的差异。结果: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发病年龄大于40岁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9.29,P<0.05)。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左右乳发病几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1.29,P>0.05)。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χ2值=54.34,P<0.05)、乳头溢液者(χ2值=7.80,P<0.05)时有趋于恶性的倾向,其中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的病例恶性可能性最大,临床表现为乳头血性溢液的病例有趋于恶性的倾向(χ2值=4.99,P<0.05)。4.既往有无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史的病例复发后无趋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统计学差异(χ2值=0.27,P>0.05)。5.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是乳腺病理诊断的难点,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χ2值=7.44,P<0.05)和乳头溢液(χ2值=4.74,P<0.05)的病例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不准确率高,其中临床表现为乳头血性溢液(χ2值=4.99,P<0.05)的病例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不准确率高。结论: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以乳头溢液最为常见(41.35%)其次是乳房肿块(22.18%);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乳头溢液最为常见(44.30%),其次是乳头溢液(15.6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乳房肿块最为常见(75.86%),其次是乳头溢液(17.24%)。以乳头溢液为临床表现者以血性溢液为主。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大于40岁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有趋于恶性的倾向;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不准确率较高(21.80%),因此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较困难,如何提高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的正确率值得进一步研究;4.以乳房肿块为临床表现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率交低,提示以乳房肿块为临床表现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最难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