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格物粗谈》与《物类相感志》(一卷本,下同)是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两本生活百科全书,皆题苏轼撰,两书内容有颇多相似之处。书中内容丰富、博杂,草木鸟兽、农林牧副、生活技巧,琐事杂记诸类齐全,《格物粗谈》还记载了一些传说、谶纬、日常禁忌等内容,是展示古代社会与生活风貌的代表性著述。第一章介绍两书的内容,将《格物粗谈》与《物类相感志》作比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表达本人研究所得出的学术观点。第二章遵循古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物粗谈》与《物类相感志》(一卷本,下同)是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两本生活百科全书,皆题苏轼撰,两书内容有颇多相似之处。书中内容丰富、博杂,草木鸟兽、农林牧副、生活技巧,琐事杂记诸类齐全,《格物粗谈》还记载了一些传说、谶纬、日常禁忌等内容,是展示古代社会与生活风貌的代表性著述。第一章介绍两书的内容,将《格物粗谈》与《物类相感志》作比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表达本人研究所得出的学术观点。第二章遵循古代物理学史、化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研究两书中化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代表性史料,具体包括:金属锻造与保护、矾类物质的利用、对不同去污除垢方法的掌握、硬物的软化方法等与化学有关的史料;磁力和浮力的应用、凝固点的降低方法等与物理学有关的史料。若书中所述与科学知识相符合,说明这些条目来自于生活生产实践的可能性较大;而如果书中所述与科学知识不符合,则这些条目或不是来自于实践,或是对实践经验的错误认识。第三章对《格物粗谈》中生物学、农学史料进行了首次详细归纳与整理。对书中描述的动植物生活习性、植物嫁接技术、农业虫害防治等详细介绍,并分析了食物保存方法。由于此类内容在两书中多有重复,对《物类相感志》中此类史料仅做简要介绍。第四章分析两书中的所记载的民俗信仰、误传类条目。两书中的内容并不都是经验性的记载,还存在一些受当时文化环境影响所产生的局限性认识。本章对书中这类条目做归纳分析。第五章基于以上对两书的理解,论述其中所包含的古人的思想观念。基于全文的分类、考察与分析研究,对中国古代的博物学著作的撰写意图,以及知识来源等问题,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学术诠释,有助于学习和了解古代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改变,绝大多数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研制一款利于人体消化的功能产品顺势成为热点话题。在乳制品领域中,植物性乳相较于动物性乳而言,其具有脂肪低且不含胆固醇等特点,藜麦作为一种营养全面的植物性产品,近几年快速进入人们视野,广受营养人士追捧和欢迎。本文以藜麦芽浓浆为原料,经开菲尔乳杆菌发酵后得到藜麦发酵乳,将其与沙棘原浆、黄桃浓浆和胡萝卜浓浆混合复配、经真空冷冻干燥后制成谷物果蔬脆
《石鼓文》是迄今为止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历史文献法和图像分析法对《石鼓文》进行梳理,在取法前人的基础上增加对《石鼓文》的认知,为自己的毕业创作提供实践与理论支持。本文共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在前人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石鼓文》的发现和迁徙的过程,石鼓自唐代发现以来,学者对其出土地和刊刻时间还存有争议。随着朝代更迭,宋代至明清时期石鼓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迁徙。自
黄庭坚是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意义的书家之一,其书法方面的成就历来为后世书家所推崇,他的书法作品及理念对后世的书法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同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第二部分对黄庭坚的生平、学书经历,以及书法成就进行了阐述,并对部分黄庭坚的经典书法作品进行了风格分析。第三部分是对黄庭坚行书技法的分析,分别从笔法、结构特点、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地球资源也随之被过度开发。尤其对野生动物的捕猎以及商业性质活动的盈利,对动物的伤害愈多。很多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及生存质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不乏许多国内外媒体报导关于动物的自残倾向以及动物对人类进行报复的事件,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化,所以本人希望通过艺术作品反映这一主题。沈宁的工笔动物画是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沈宁的工笔动物画,感受沈宁画面中传达的情感内涵。通过沈宁工笔
何绍基在一生的习书过程中,始终将中锋行笔贯穿其中,并用颤笔笔意丰富了笔法,又将篆分笔意融于各个书体之中,如此使得他书风独特、自成一家。本文以何绍基的笔法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史料文献、图像、表格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何绍基在学书时对笔法的认识和运用,从而为自身的毕业创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全文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关于毕业创作的成果展示,另一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内容。论文部分从三方面展开:首先从气当真圆和
《毛公鼎》源自西周晚期,在西周出土的青铜器中字数众多,同时文字构形稳健,字形趋于修长,线条秩序感加强,章法疏朗,顾盼生姿,笔画搭接自然,其苍涩之感对大篆的学习极有助益。本文将《毛公鼎》书法艺术特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与本人在书法学习中的临创实践相结合,从其所处时代的人文环境、书写材料着手,探析其艺术风格,与同期同类金文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同时探寻清人对《毛公鼎》的取法与创新,结合自己的临创实践,以
正确理解并处理好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社会发展和学术学科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不论是从理论逻辑,还是从学科发展逻辑或历史演进逻辑来看,科技进步都在全方位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人才需求、知识生产模式、学术研究范式、教育教学场景等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带来了全面挑战。为了应对新的环境和挑战,人文社会科学要与新技术形成合力,以知识获取为中心,调整人
在时间序列上,中国古代壁画从汉代、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到明清各个朝代都有留存。特别是体育及古代运动题材图像,是研究古代体育活动美术研究的基础和珍贵史料。从其图像表现内容、脉络和语境,可获得舞蹈、摔跤、武术、马球、射箭、狩猎、马术等体育图像的具体内容。本文探究如何将壁画中的体育图像通过雕塑的语言来体现,思考在传统雕塑的熏陶下该如何的取舍,如何用当代雕塑艺术将内容体现,如何追求雕塑创作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学习,既能帮助学生解决日常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深入探讨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抽象和具象因素从绘画艺术伊始便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如同康定斯基在其著作中论述抽象与写实时,讲到抽象性要素与现实性要素在其对立的关系中是可以画上等号的,认为其二者最大的外观差异其实能转变为内在的最高一致(1)。抽象因素与具象因素在绘画中默契地寻求某种平衡。虽然早期的绘画作品,看似刻意的弱化抽象因素作为绘画内容的表达,但抽象因素在作品中却又作为作品的框架、支撑点或者背后的节奏感而存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