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现有淋洗剂不易生物降解,致使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修复过程中存在生态风险的问题,本论文采用绿色且易生物降解的螯合剂聚天冬氨酸(Polyaspartic Acid,简称PASP)、聚环氧琥珀酸(Polyepoxysuccinic Acid,简称PESA)和亚氨基二琥珀酸(Iminodisuccinic Acid,简称IDS)作为土壤淋洗剂,以混合重金属污染土壤(Zn、Pb、Cd、Cu)和单一重金属污染土壤(Pb)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实验室淋洗效果与工程应用的修复效果,系统的探讨了PASP、PESA和IDS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方法与技术的相关研究。在实验中采用批淋洗处理,实验结果表明:PASP、PESA和IDS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淋洗修复能力,150 mmol/L的PASP、PESA和IDS对总量为2990.36 mg/kg重金属污染物的淋洗去除率分别为19.19%、9.70%和13.11%;8.8 mmol/L的IDS淋洗液对土壤中Pb(463 mg/kg)的淋洗去除率为20.65%。淋洗液的浓度、淋洗液pH值、温度、液固比和淋洗时间是影响土壤污染物洗脱效果的重要因素。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对淋洗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进行了提取,通过对比淋洗前后重金属在各个形态之间的含量变化,结合淋洗剂与重金属的络合稳定常数,探讨了不同淋洗剂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洗脱机理。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不同,而它们的赋存形态直接影响了淋洗剂的洗脱效果。淋洗剂对重金属的洗脱能力大小顺序为:酸溶态>可还原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可氧化态(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对比不同淋洗时间淋洗前后,表明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之间在淋洗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根据实验室淋洗优化的条件,设计一套符合淋洗设备修复技术方案,并成功应用到重金属(Pb)污染场地的淋洗修复工程中,淋洗修复后采集样品经过自检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检测实验室检测(第三方检测机构)分析。结果表明,在4.4 mmol/L的IDS为淋洗剂,pH=6.00时,土壤中不同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分别为100 mg/kg、64.6mg/kg,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筑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铅的风险管控值,且每立方土壤的修复成本为1375.7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