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归纳分析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的高频超声表现,探讨高频超声在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我院肌骨超声室行高频超声检查的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97例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且经术后病理确诊,高频超声均检出,检出率达100%,术后病理结果示本研究中以表皮样囊肿(37.1%)和脂肪瘤(32.0%)最多见。本研究中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多为良性(91例良性,6例恶性),归纳分析本研究中良性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的超声表现,发现72(79.1%)例形状为椭圆形,67(73.6%)例边界清楚,51(56.0%)例为不均匀回声,86(94.5%)例adler血流信号分级为0级,23(25.3%)例可见镜像效应。97例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在额、顶、枕、颞区均有分布,与术后病理对照,97例肿物的超声诊断符合率达到83.5%,比较高频超声对额区(83.3%)、顶区(80.0%)、枕区(86.5%)、颞区(81.8%)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的诊断准确率,P=0.927,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各类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的高频超声表现,结果示表皮样囊肿、脂肪瘤、基底细胞癌的形状与炎性包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2,均﹤0.005);表皮样囊肿、脂肪瘤、基底细胞癌的边界与炎性包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2,均﹤0.005);炎性包块、血管瘤的内部回声特点与脂肪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1,均﹤0.005);表皮样囊肿、炎性包块的后方回声特点与脂肪瘤、血管瘤及基底细胞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0.0000.000,0.000,均﹤0.005)。结论:(1)高频超声可对从皮肤到颅骨外膜的各层次结构都能较为清楚的显示,本研究中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与文献报道中这几类肿物在其他部位肌骨系统的高频超声表现较为一致。本研究是首次对颅顶部肿物出现镜像效应作出报道,这在身体其他部位很少见到,镜像效应可以看作是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的较为特异性的高频超声表现。(2)高频超声对颅顶部表面额、顶、枕、颞四个区域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的诊断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炎性包块可根据形状、边界与表皮样囊肿、脂肪瘤、基底细胞癌鉴别;脂肪瘤可根据内部回声特点与炎性包块、血管瘤鉴别;表皮样囊肿、炎性包块可根据后方回声表现与脂肪瘤、血管瘤及基底细胞癌鉴别。(3)描述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的高频超声表现的文献报道罕见,多为个案报道,本文对颅顶部软组织肿物的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描述其高频超声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高频超声对颅顶部肌骨系统软组织肿物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进一步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